辜胜阻:以城市群引领城镇化新布局--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滚动

辜胜阻:以城市群引领城镇化新布局

2013年03月14日15:41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消息 2013年3月13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就“城市群与新型城镇化”问题接受采访。辜胜阻认为,城市群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枢。在我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历史条件下,要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群来引领城镇化新布局。发展城市群有利于缓解人口、产业和优质资源向超级大城市过度集中造成的人口膨胀压力,缓和“大城市病”,也有利于在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增强城市群中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在中部培育和壮大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向中部的“双转移”、促进农民工“就地城镇化”,也有利于改变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失衡,推进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辜胜阻表示,城市群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枢,城市群的建设将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走向。当前迫切需要培育和壮大一大批城市群,推进城镇化均衡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不仅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作用,缓解其人口和资源承载压力,而且还能增强周边中小城市的区位优势,提高中小城市吸引力,实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同共赢发展。一方面,大城市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作用,然而当城市承载力超过一定程度之后,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像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人口严重膨胀和产业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挤、空气和水污染等“大城市病”集中爆发。通过推进城市群建设,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能改变城市体系“头重脚轻”态势,减缓特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和“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较弱,但城市群通过中心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市文明向小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扩散,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会降低要素流通的成本,逐渐实现中小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吸引力的提高。

  辜胜阻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靠城市群引领,特别要在中西部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得水独厚,得“中”独厚,有条件也有必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三个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前三极”,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体现的是沿海领先发展的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顺应了“中部崛起”的战略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国三大城市群全部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失衡局面,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代价。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能推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鼓励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回归创业就业,让更多的人就地城镇化,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候鸟型”和“钟摆式”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社会代价。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中小城市缺乏吸引力,当地的大量劳动人口向东部沿海转移。这种劳动力异地转移所带来的社会代价是非常高的,他们背井离乡,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家庭幸福感低。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增强当地中小城市对产业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实现农民工“就地城镇化”,改变过去高比例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异地转移的局面。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中西部地区本地农民工人数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超过外出务工人数,且在去年,本地农民工的新增数量首次超过了外出农民工新增数量。

  辜胜阻建议,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尊重城镇化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动城市群向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城市与城市的融合与多赢。要建立超越四省的协调机制,坚持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打破四省资源分散、行政分割、管理分治所形成的壁垒,形成互补、共荣、多赢的局面。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产业分工是建设城市群的关键。要理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不同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带小,进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建设,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推进共同市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应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统筹发展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完善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快速交通体系。(曹誉波 刘江日 李洪斌)

(来源:新华网)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