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情归人情,消费归消费--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

让人情归人情,消费归消费

2013年05月31日09:3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只有坚持敬意的内核和礼节的规范,人情才会与“消费”二字相去甚远,真情实感永远比礼品更能展示敬意。

  中国是个讲“人情”的国度。在人情方面做得好,会被赞为“人情练达”或“有人情味儿”,而人情方面做得不好,则会被斥为“不懂人情”或“不近人情”。古往今来,“人情”观念被一再推崇,“人情”文化源远流长。

  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思维日益影响思想领域,当下的“人情”渐渐失去了淳朴的感情支撑,渐渐突破了礼义的约束和界限,正成为一种冷冰冰的消费品,且有水涨船高、日益泛滥之势。“人情消费”大行其道,几乎令人习以为常。

  于是,有人收入微薄,却被人情绑架,陷入礼金困境;有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千方百计制造各类庆典,以便一举赢回;有人故意加高礼金,显示自己出手阔绰,背后却不愁对方不“加倍偿还”;更有不法分子借“人情世故”之名,行索贿和贿赂之实。其结果就是,庆典越来越多,礼金越随越大,情感却越来越淡,人情越来越不单纯,送礼之人不堪重负,也不厌其烦。人情,正在背离它美好初衷的路上越走越远。

  人情贵敬。表达敬意有很多方式,不唯礼品丰厚。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永远比外在的礼品更能展示自己的敬意。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对包括丧事在内的一切礼仪来说,内在的情感永远比外在的形式更重要。

  人情有节。情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绚烂美妙,但一旦泛滥,亦能造成许多不理性的后果。所以,人情亦须有礼有节。“礼者,理也。”没有理的约束,人情容易流于偏私,礼节亦可能变形。

  只有坚持敬意的内核和礼节的规范,人情才会与“消费”二字相去甚远。消费是一种计算投入和产出的趋利的经济学行为,人情则是不计回报的重义的情感表达。要使人情重返质朴的感情取向,就必须让“人情归人情,消费归消费”,祛除其趋利的交易思维。

  事实上,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人情方面的付出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稳定性。推动人情付出畸形走高的主要动力,很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商场和官场的各种交易思维,把商业交往和权力交易的思维带入人情之中。希望党员干部和先富起来的人们,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带头树立简朴和谐的风尚。

(责编:达昱岐、刘阳)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