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日电 (李海霞)今日,央行发布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4 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0.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146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据央行介绍,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主要有四个结构特点。一是人民币贷款投放多于上年同期。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4.3%,比上年同期高4.3个百分点。二是外币贷款明显低于上年同期。上半年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463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159亿元。三是直接融资活跃,占比有所上升。上半年企业债券和股票净合计融资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635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1.30万亿元,同比多861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四是信托贷款显著缩量,引致表外融资同比少增。上半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2.6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669亿元;其中,信托贷款增加460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7764亿元。
同时,央行表示,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成本较上年末稳中略降,但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央行认为,导致全社会债务融资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债务率较高,债务负担与融资需求相互推动。近几年来,我国整体债务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债务上升较快,由于前期杠杆率较高和融资较多,会产生持续的融资需求并可能推高利率水平。
二是“财务软约束”拉高了融资利率。一些部门对资金价格不敏感,部分低效率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源,挤占了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而正因为有这些高承受力需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及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有能力向客户支付高息,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提升。
三是股本融资发展不足,企业对债务融资依赖较高。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几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本融资相对较多,企业债务率总体是下降的。但近年来股本融资萎缩,2013年企业境内股票市场融资仅为2219亿元,企业对债务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的依赖明显上升。此外还应看到,部分地区金融供给和竞争不足、经济调整期加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导致风险溢价提高、社会信用基础制度不完善、融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附加费用等也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国外非常规货币政策回归常规的过程也产生了溢出影响。
央行强调,“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其中债务率较高及风险溢价上升是重要原因,这又与股本融资不足、部分主体存在财务软约束、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较大等体制机制性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