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 (魏倩)“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水平将是一个新常态。”这是商务部18日对外官方描述。2014年很可能是中国海外投资的转折性一年,分析称考虑到中国拥有的庞大可投资额度,这种趋势将可能重塑世界贸易格局。但是,中国海外投资需求真的有那么大吗?
23日,在人民网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首届上海峰会”上,申万证券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与绝对收益部总监范华、华宝信托总裁钱骏、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海涛、加拿大皇家银行亚洲投资银行负责人王琨一起讨论了海外资产配置的新动向和方法。
在讨论之前,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就是“国内海外投资需求,似乎没有那么大”。海外投资渠道除了近期颇受关注“沪港通”,还有早前推出的QDII和QFII,但额度却并没有使用尽。
申万证券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在论坛上说,目前外管局给到所有基金公司的QDII额度是1200亿美元左右,但实际上使用额度只有500亿。如果再放大到整个QDII外管局总额度800亿美元,除了基金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这个额度并不是没有公开。单纯从基金公司的实际使用的QDII额度来看,只有35%。
实际上真正做海外资产配置、海外投资最大的机构,是国家机构,也就是外汇储备4万亿美元(外管局自己做投资),另外就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为什么给机构配了额度,但是大家却不投呢?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海涛给出一些解释。
首先,国内机构投资人在全球资产配置方面,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没有确立。国内中投这样的机构,包括以前工作的外管局,在投资资产配置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很成熟。原因就在于功能这里,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国内其他机构可能有一个难点,到国外进行配置,首先目标是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有一个跟国内的资产配置方面的比较问题,配完了比这好,还是比这差?管理体系是什么?能承受的风险是什么?责任谁负?宏观责任谁负?具体投资上的责任谁负?具体的考核是什么?这些方面如果没有确立,可能都很难往前推进。
而过去海外投资的收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亦受到较大影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与绝对收益部总监范华说,从过去十年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个资产收益有非常大的一个影响。之前股票基本是一直上涨,但是因为2008年的危机,导致很多机构资产配置在这十年的业绩并不好。
尤其是危机以后,各类资产风险都大幅度增长,往前看大家把预期收益降得更低了。所以以后CPI+5%或者+3%的目标,非常难实现。
当然论坛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华宝信托钱骏就表示,现在是真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他们在增加额度。信托层面现在(资金)出去还是主要靠QDII额度。华宝一年多时间“15亿美金的额度,基本用完了”。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一个是资金客户的需求,另一个当然是需要用资金方的需求。其中几个典型运用,都是跟中国概念相关。
比如,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包括在香港或者美国的上市。还有一些企业要走出去,这些企业在海外融资可以,但是投资不一定能拿到钱。
钱骏说,这些项目往往是非标的一些参与,而不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需求非常大,但是苦于现在QDII一些限制,这方面需求没办法直接通过QDII满足。所以也在想办法通过自贸区或者其他一些渠道,包括通过嘉实也拿了一定额度,可以投资范围更广的标的。所以需求更大,国内不缺钱。他坚决反对大家说国内流动性紧张,没钱。不缺钱,缺产品。
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刘红哿给了一个海外资产配置动力的逻辑解释。她说,中国的资产配置全球化,现在有两类企业有比较大的动力。中国企业做海外并购或者投资,有两个原则需要考虑。第一,从大的原则来说,风险和收益要匹配和对等。第二个,资产负债的对冲。第三个问题,中信、复星这样的泛中国概念。现在有一个新的提法,我们比较赞同,而且也在做类似的事情,就是所谓“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张海涛也透露,最近中信资本在这方面做文章。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在建这个平台。一是本身业务平衡的需求;第二,一定是看到国内今后三、五年这个趋势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所以从公司角度也在进行布局。
总体上,论坛嘉宾认为海外投资有很大动力在里面,而且随着更多渠道“窗口”的打开,对于全面对接港股和A股市市场“沪港通”大家也给予期望,以及将来“深港通”“沪港通”和“沪港通”相适应的H股全流通,都将给海外投资带来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