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李彤)公益能够商业化吗,又该怎样运作?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公益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认为,公益商业化目的不是为了牟利,而是维持和帮助公益机构发展,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我国公益商业化仍需要探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国外,公益商业化的概念早就出现,实质是指做公益和做企业一样要讲究效率。但此前发生的“郭美美炫富”一事一度让国内公益机构陷入信用危机,公众更对公益商业化打了问号,甚至认为公益与商业挂钩就失去其内在精神。
在“免费午餐”项目发起人邓飞看来,公益商业化道路可行。2011年该项目正式启动,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营养午餐,曾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三年多来邓飞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项目如何能够持续下去?
“每一天我们需要在孩子们身上投入很多,这让我很辛苦,去帮助孩子的这种输血方法很难持续。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永远取代不了父母。”邓飞说,怎样让孩子们的父母能够回家,在农村里有收入、有尊严的生活,才是治本的问题,所以我们想到了社会企业的方法。
他介绍说,他们成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去控股一个商业公司,帮助贫困农村卖自产的绿色农产品。创造了一个新理念,购买就是做公益。并试图通过互联网的方法,把游客请到山里面去,把土货卖出来,让孩子的父母们回到农村也能有收入。
实则,公益商业化在大型企业已有运行先例,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首席执行长薛一心曾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任职,在她看来,公益商业化过程中,企业不能将公益分割开来当做单独的部门运营,这是绝对做不好的。需要企业发自内心的将其看做是自身社会存在的价值,在企业和政府、公益团体间,找到共同的价值目标。
诺华大中华区总裁徐海瑛认为,公益商业化需要在三方面下工夫,一是公益主体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发挥最大影响力。二是要在当地寻找有共同理想和目标值的信赖的合作伙伴,公益项目需要长期投入,不像市场主体寻求短期盈利。三是通过商业运营提高公益项目效率,实现量化考评。
针对如何避免公益商业化中出现的个人牟利现象,邓飞表示,这的确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对内项目操作程序化、标准化,对外资金流动透明化、便于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