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集团:让甜蜜的事业造福于非洲人民【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专题

中成集团:让甜蜜的事业造福于非洲人民【2】

————国投中成集团在非洲的糖业事业发展纪实

2012年11月12日16:38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中成糖联非洲的多家工厂在当地学校开学前后经常向当地学生捐赠书包

中成糖联将在国内举办制糖工艺技术培训班,提高技术骨干、车间主任、班组长的技术水平

中非员工运动会

对于优秀的当地工人,中成集团把送他们到中国国内专业机构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如今这批在中国进行培训的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者已经成为生产车间的骨干。一位塞拉利昂官员参观中成集团在该国糖业工厂时,看到当地年轻人与中国人一起工作很感动,他说:在你们身上,我看到我们两国关系发展的未来。随着不断摸索,中成糖业逐步探索出了一种适合非洲国家特点、与当地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包括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属地化”管理政策、保证劳资关系良性状态的薪酬制度、丰富多彩的员工文化生活、颇具特色的“企业带农户”原材料供应模式等。

为了展现负责任的中资企业形象,创造更加和谐的经营环境,中成集团所属各糖联企业为了让甜蜜的事业更甜,推行了许多回报当地社会的措施。近年来,他们连续开展了向非洲所在国当地学校赠送书包文具和体育用品、组织中方员工与当地员工文艺联欢和体育比赛等活动,并援建当地的小学校,这些举措深受所在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欢迎,也展现了中成集团作为中非合作友谊使者的企业风采。

比如,贝宁索科贝公司在中国驻贝宁使馆文化的支持下,在当地举办“中国文化周”,举办“中国文化图片展”和“中国电影放映周”活动;为配合贝宁卫生部的专项疟疾防控活动,向贝宁卫生部捐赠1000顶蚊账;贝宁糖业举行员工运动会,中国员工与贝宁员工同台竞技,其乐融融,友谊不断加深。多哥糖联向遭受水灾的地区捐赠大米、面粉、白糖和食用油,为当地“民族艺术节”和“大薯节”提供活动经费,将工厂配套的水库扩容,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水源。

三、 “甜蜜的事业”仅靠钱是不够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非洲,在给非洲经济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有些企业受到了当地人的抱怨。当地人对中国人的议论随处可见,比如,他们不满中国人坚持不用或少用当地劳动力,中国工人很少与当地人交往,几乎不说当地语言,等等。可见,中国企业“走出去”搞经营,问题没那么简单。

中成集团,作为长期从事援外事业的机构,经历了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全过程,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天生的优势与弱点,有着更深的体会。西方国家援非项目是侧重于长期经营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对管理程序和日后运营、维护有着极为严格复杂的程序,甚至还要求配套法律法规,进而提出苛刻条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援非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通常几乎不假人手,全部由中国工人完成,速度快、效率高,完工之后整个系统像一个“交钥匙”工程。而现在,中成集团正在进行着一种探索,即一改以往援非项目缺乏长期意识、项目管理意识和公益意识的状况,努力融入非洲当地的经济生活,使用当地工人,采用当地规则,进入当地市场。目前,中国与非洲在矿产资源和能源类经济合作方面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也受到西方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的非议,而在非资源类产业、农业和轻工业领域,中非合作却更加前途光明。中非之间的糖业经济合作,尤其是像中成集团这样长期、广泛和可持续的合作是非常受到当地欢迎的。中成集团正在这条非资源性产业经济合作道路上进行着探索,这种合作绝非仅靠多投钱就管用的。中成集团将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六十多年来,中成集团不仅走遍了非洲,而且足迹遍布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成集团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坚持探索长久发展之道,注意构建和谐的经营环境,积极推进属地化管理,明礼诚信,兼济四方,造福当地,回报社会。中成集团“甜蜜事业”的成功实践证明,社会是企业的依托,离开社会的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不能脱离当地社会的支持。正在努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只有真正地“走进去”、“站得住”,致力于项目和企业的长期经营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造福当地人民,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的良好形象,才能与国际市场的一根根毛细血管相通相连,不断成长,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财经实习、刘阳)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