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宋溪
急着买房? 就怕将来买不起
新的一年刚刚拉开大幕,有关房子的新闻已充斥报端:北京市调整公积金二套房贷款标准,住建部将研究调控长效机制纳入重点工作……一切迹象表明,房,还是2013年的关键词。
有关房子的争议同样层出不穷,近日,旅美学者薛涌撰文表示,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一般人在中国就要住小房。年轻人更不应“惟房是从”,失去奋斗的精神。薛涌鼓励国内长辈应大胆训诫后辈:“年轻人,凭什么轮到你住大房子?”
国内年轻人是否太看重房子的价值?面对不断高涨的房价,在2013年里,房子会是年轻人的心病吗?
“难道我们不是吃了几十年的苦,
甚至几代人在北京打拼才有的房子?”
年轻人不应住大房子,这观点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次换了角度——旅美学者薛涌撰文以个人经历为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奋斗。据文章介绍,薛涌在留日和留美学习过程中,居住条件均不甚理想。在43岁以前基本属于“蜗居”一族。国外年轻人也很少以拥有住房作为是否“有尊严”的标准,过度看重住房在美国社会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神经病”。
这一角度并不算新颖,国内早有各界人士忆苦思甜——“80后”的父辈都曾“蜗居”,婚后住集体宿舍,在大杂院私搭乱建只为一张床均是正常现象。为何到了如今,年轻人的价值观全变了?
张思成(58岁,国企员工,20世纪90年代分房):
房子变成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其实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也不是说原来房子就不重要,只不过在老百姓心里的位置,发生了挺大的变化。
比如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谁家有自己的房子,住的不是宿舍就是公房。有私房的是极少数,而且因为时代的原因,有房的人未必觉得有多自豪。那时候的人讲奉献,人们心中压根儿就没有“我得有套房”的意识;谈对象,也没人拿房子作为衡量标准,那时候讲的是革命精神、思想端正,什么“丈母娘刚需”更没影儿了。
当然了,你要是能住单身宿舍,说明你还是有点儿本事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事情开始有变化了,分房争得面红耳赤的有的是。房子开始成为一个量化的标准,但那时候房子的量化是大小,不是价钱。比如处长分多少平方米、科长分多少平方米,都是有数的。我也是在那个年代分了房,之后因为职位调整,换过好几次房子,住房条件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
到了这几年,房子不光是大小的问题了,还主要是贵贱。年轻人有房才能结婚,没房就是没本事,基本都画等号了。
赵楚(68岁,已退休,没分过房,因拆迁获得住房):
不能说年轻人就没有资格住大房子,现在年轻人有本事的很多,一年挣几百万的都有,人家比我们更有资格住大房子呢。不过绝大多数人确实得有个奋斗的过程,现在的小孩还没工作,先琢磨得挣多少钱,怎么给花了。说实在的,作为老人我不太能理解。我们为国家工作了一辈子,也没要求啥,像我赶上企业不景气,连房子都没分到,不也过了一辈子?
我现在也上网,看到很多年轻人认为我们这些是既得利益者,心里其实很委屈。难道我们不是吃了几十年的苦,甚至几代人在北京打拼才有的房子?
【批注】
孩子,还没轮到你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这倒让我想起美国一位专栏作家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中年成功者,如果可能的话,都愿意以自己所有的成就和金钱去换回当年那穷困潦倒的蜗居生活。”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在我看来,国内当长辈的应该大胆地对后生训诫: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
“年轻人说我想要大房子,
潜台词可能是想要换个好工作”
不到30年,房子怎么就成了社会地位的准绳?一言以蔽之:房贵。
因为贵,是否拥有住房成为个人资产的鸿沟;因为贵,是否拥有住房成为个人能力的象征;因为贵,是否拥有住房甚至成为一个人能否在未来坦然生活的分界线。
朱宇(80后,私企员工,2010年买房):
我2010年买的房,贷款100万,家里人出了100万。买的也算不上大房子,不到100平方米,在北五环边上。小声说,不是我非要房子,是老婆非要房子,没房子不结婚,你说咋办?
当然了,两年过去了,我只能说老婆大人真是英明,要是当时不买,现在想买都买不起了,网上有人说“买房要听女人的”,虽是笑话,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回头看看,当年不顾一切四处借钱买房的人,最后都享受到了实惠。
我觉得年轻人并不是非要大房子,现在房子是个象征,大家都拿房子说事而已。一个年轻人说我想要大房子,潜台词可能是想要换个好工作,或者说我想有更多保障。单纯用这一点批判年轻人没有进取心不全面。
【批注】
30岁,就实现梦想
中国的传统习惯让大家不得不买房,所以年轻人购房比例居高。也就是说,在中国40岁以下的购房比例接近于60%至70%,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没有过,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房子太便宜了,原因也在于中国有一个巨大的50年左右的福利分房制度,所以让大家更愿意把拥有私有住房来作为自己的梦想。
在美国有一套房有一部车是梦想,如果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称之为梦想,在中国30岁左右的人就实现了这一梦想,应该说中国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很多很多的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