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在此前的招聘中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有22个研究生落选,落选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是为了稳定,落户到城市还会带来很多优势,“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本报今日18版报道)
尽管先前已经经过了“研究生征聘环卫工”这一消息的预热,但是,面对着落选研究生“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宣告,依然让我们有一种被“雷”得外焦里嫩的感觉。
按理说,落选事业编环卫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其面对的就业机会显然要多于一般人,却如此毫不掩饰地表明对编制的狂热感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叹,“问世间编制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说实话,对研究生毫不掩饰地对编制献媚进行口诛笔伐根本毫无意义,毕竟,稳定的待遇,不菲的收入,让人眼红的福利,以及编制本身所带来的在医疗、住房甚至是子女教育方面的隐形利益,都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说得更露骨一些,身在编制之内,即使是死,都会享受到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的抚恤和“哀荣”。
对于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苦苦挣扎的升斗小民而言,每一个沉甸甸的砝码都充满了诱惑,都可以轻易让人跪倒在编制的石榴裙下。拥有这么大的魔力,几十个人争一个环卫工岗位稀奇吗?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要对编制生死相许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死也要死在编制内”,这样的话的确很刺耳,尤其是还出自一名研究生之口,无疑更是放大了噪音的分贝,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虽然把话说得这么直白的仅有一个,但怀有同样想法的人却不在少数,更不限于研究生,因为现实正在用铁一样的事实迫使我们认清编制的价值。
求是杂志社旗下的 《小康》发布的“2011~2012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 “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中,公务员名列第一。正是因为有了编制当后盾,公务员才得以手捧金饭碗,怎能不让编制外的人“羡慕嫉妒恨”,以至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普通民众“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东西,编制内人员却可以如此轻松地凭借跻身于体制之内的先天优势而获得?说白了,与其把口水浪费在批评研究生不应该为了一个编制死去活来上,不如多花点儿精力想想怎样才能平衡一下社会资源的分配,降低一下编制的诱惑力。
温国鹏(山东职员)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