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网络配图)
破解消费短板迷局
完善制度设计,构建持续性的刺激计划,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规范流通秩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积极应对持续低迷的国际需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
特别是,在出口大幅下滑、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虽然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但消费需求增速仍然呈现明显下滑。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一迷局?
消费依然“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高速增长的最强动力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和净出口。
从消费的经济贡献看,“短板效应”日益显著。2000~2011年期间,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由65.1%降至55.5%,而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22.4%提高至48.8%。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占比由2000年的74.5%降至2011年的72.2%,同期政府消费占比则由25.5%提高至27.8%,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表现明显。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低下的居民最终消费率。2000年以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一直保持在55%~57%之间。其中,美国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国超过了60%,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停留在50%以下,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1年期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从46.4%下降到35.5%,不仅降速快,降幅也很突出。
从消费结构看,呈现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增长缓慢的特点。从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型的“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会不断下降,发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会持续上升。但在我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1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由69.3%提高至70.8%,发展和享受型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则由27.3%降至25.2%。同期,农村居民两类消费支出占比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这一情况与发达国家形成了显著的反差。例如,2011年美国“衣食住行”类消费支出占比仅为45.5%,而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占比则高达20.6%。
从消费差异看,我国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就城乡差距看,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了76.82%,而占据总人口比例48.7%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仅为23.18%,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也由2000年的2:1,增加至2011年的3.3:1。从区域差距看,中西部地区消费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2011年东、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相差高达2.7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分别为53.3%、17.6%、19.9%和9.27%。
- 收入分配改革被指遭国企阻扰 国资委喊冤不归我们管
- 专家称收入分配改革是企业职工收入翻几番问题
- 官员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基本成型 或在两会前出台
- 财政部副部长: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需深化体制改革
- 2013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 社科院:加快调节收入分配结构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