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继续进军农业生产源头
在专业微波器皿之后,微波美食则成为产业链延伸的另一个领域。
据悉,尽管微波全产业市场拥有超千亿规模,前景广阔,但目前国内微波食品链却几乎都是空白市场,缺少企业进入。据悉,由于国内一直没有微波食品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微波食品营养、储存、检测、解冻、加热等影响产业发展多方面的研究是空白,逐渐成为企业进入微波食品产业的最大障碍。
对此,1月8日,美的厨房电器事业部投入1000万元成立国内首家微波食品研究领域的院士工作站。该工作站由广东省领军人才、欧洲自然与人文科学院、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孙大文领衔,将带领他的团队与美的厨房电器科研人员共同开展微波食品研究。
记者了解到,基于解决消费者集中关注的微波食品问题,该工作站设定了肉制品微波解冻特性、不同微波条件对食品品质影响、微波食品杂环胺的检测、微波加工食品的蛋白质变化对其生熟程度影响等六大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既有学术领先性,又有微波食品产业化生产的现实性。
“院士工作站的研究成果,将提供给开发人员,直接应用于美的微波炉及美的蒸立方微波炉的菜谱开发,以便设定更合理的烹饪温度与烹饪时间,使食物的营养可以更充分的保存。”孙大文表示,这可以很好地解决消费者在烹饪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智能化烹饪。
与美的不同,格兰仕分别与三全、中粮大宝、上海大塚等粮油食品巨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合,整合产业链资源,共同推广微波美食。目前,格兰仕联合上述食品巨头共同推出首批微波食品。这首批微波美食选用无公害、健康安全的食材精制而成,包含营养早餐、能量午餐、经典晚餐和滋补甜品共计20多款,基本可满足快节奏生活时代消费者的日常需求。“消费者选购这些微波食品后,可以常温储存,携带方便,准备一餐饭的时间只需三五分钟。”陆骥烈说。
对于为何会选择跨界合作的方式进军微波食品,陆骥烈表示,格兰仕本身一直都设有微波烹饪研究室,而食品巨头则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产业投入,二者分工合作可尽快打通微波炉全产业链条。同时,他还表示,格兰仕未来暂时也没有计划进军食品制造行业,未来将会朝着两端发展,一头是微波炉制造,另一头则向生态农业延伸,通过掌控农产品的生产来确保微波食品的质量。
微波食品的关键是口味
■对话
格兰仕集团副总裁陆骥烈:
记者:为何首先在网络上推广微波食品?
陆骥烈:作为一个新尝试,我们看中的是电子商务用户的体验性,可以非常快速的反馈微波食品的使用情况。在渠道推广上,我们将遵循电子商务、商超、超市以及一线城市CBD附近的便利店等路径逐渐覆盖整个市场。
记者:目前进军微波食品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陆骥烈:关键还在于口味。跟国外不同,中国食品南北差异很大。即使同样一只鸡腿,不同地方能够接受的口味几乎完全不同。其次是如何减少食物中的营养流失。比如广东的老火靓汤、海鲜等食品该如何保存。这必须联合食品企业进行深度研究。
记者:微波美食有没有考虑和顺德美食结合?
陆骥烈:有,我们正在考虑。总的来说,我们的微波食品还是希望立足广东粤菜的基础,让其变得更有特色。
从工具到平台
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起点
■行业观察
产业转型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知易行难,特别对家电这种传统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尽管家电品牌在市场营销上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在过去数十年之中,家电产品使用功能及其核心技术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
然而,微波炉巨头跨界进军美食的消息却让人耳目一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变革对家电行业转型升级所产生的意义,甚至可与手机业中iPhone相媲美。它跟“苹果”一样,在技术上并没有很多的创新,但是通过重新定义微波炉的功能,将让微波炉从一个加热工具变成一个烹饪平台,从而形成一个大市场。
有了新的平台之后,整个产业的生态就发生了变革。首先是微波器皿的产生,其次是微波食品链条的生产,一个比制造产业更大数量级的市场就此形成。这一点跟“苹果”所催生的手机配套业和软件服务业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国内和海外都认为,在新环境下,制造业服务化是转型升级的一个大方向,但如何找到切入点,一直是个难题。此次微波炉变革无疑给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
当然也必须看到,微波炉跨界美食大戏才刚刚开锣,其中如何让消费者形成新的消费习惯将是一个重大考验。(张培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