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平面设计在中国》,陈绍华设计,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藏。 |
唐代石刻十二辰蛇像,首都博物馆藏。 |
文森特·凡·高油画《柏树》,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何多苓油画《春风已经苏醒》,中国美术馆藏。 |
克劳德·莫奈油画《艾特达附近的岩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核心阅读
从春节期间的闭门谢客到免费开放、从重展览到重服务,10余年间,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实现着由外至内的功能蜕变。癸巳将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十大美术馆馆藏精品集聚京城,首都博物馆一年一度的迎新活动拉开帷幕,首都观众又迎来了一个文化新年。博物馆里过大年,正在从一种潮流变成一种习惯。
癸巳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拿出馆藏精品、策划专题展览,推出各种与公众互动的迎新活动,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春节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带来的年度大考。一个个跨年大展的精彩呈现中,人们可以看到,10余年间,从曾经的闭门谢客到停休开放、再到免费开放甚至延时开放,从曾经的出租展馆到主动策划、再到致力于公共教育和社会推广,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紧随时代大潮,实现着从陈列馆、展览馆到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功能的蜕变。跨年大展,让春节弥漫着文化的醇香。年的味道,因跨年大展而愈加浓厚。
中西联袂 雅俗共赏
从国际交流展到国内美术馆的珍藏,从楹联文化到生肖文化,这个春节,首都的观众可以自由地在丰富的视觉盛宴中,畅游中西,怡情悦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 ,于2月1日至5月9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27件艺术珍品,皆以大自然为主题,用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探讨古往今来的西方艺术家如何展现心中的自然。展品中包括艺术巨匠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透纳、霍普等人的杰作,以对人类眼中不同面貌的自然界的表达,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首都博物馆2月3日至3月17日在该馆举办的“金蛇舞春风”展览,将向观众讲述十二生肖的来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并以蛇为特定话题,讲述蛇与祖先崇拜、蛇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从中外历史上梳理了人们赋予蛇的文化内涵。
中国美术馆1月19日至2月26日展出的“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汇聚了该馆与上海中华艺术宫、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的500多件馆藏精品。十大美术馆运用各自的藏品优势,策划了10个具有不同学术特色的专题展:从改革开放给中国美术带来的机遇,到上海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现代化”与“全球化”问题;从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到广东现代美术的发展;从江苏地区中国画发展对20世纪中国画坛的影响,到长安画派延至当代的面貌;从中央美术学院历届毕业生留校作品到黄宾虹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观众可以一览我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娱教一体 童叟同乐
博物馆里过大年,正在渐渐地从一种潮流,变成一种习惯。在博物馆、美术馆中,观众不但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不同群体的娱乐、体味传统和追求喜庆的多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这种传统又有新意,适合家人及朋友相约前往的过年方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博物馆里可以“补课”——春联起源于何处?如果您希望深入了解,可以聆听中国美术馆1月19日—2月24日举办的“翰墨传承——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组织的两场学术讲座,漫话春联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该馆还将举办征联活动,让观众以亲身参与的方式体验楹联文化,进而加深对传统楹联文化的认知和欣赏。
博物馆里可以逛庙会——首都博物馆2月10日至2月15日即正月初一至初六举办的“金蛇迎春喜乐汇”,是配合展览“金蛇舞春风”举办的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9个区域的活动,不但能让观众饱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剪纸、泥塑、年画、毛猴、风筝、面塑、布贴、中国结等传统手工艺的现场制作,还能让观众亲手参与制作,并且在特别设置的“年货置办区”,观众还可以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带回家,充分体验手工艺所带来的乐趣。
博物馆里还可以亲子教育——正值寒假,许多文化机构将公共教育更多地面向少儿。例如,中国美术馆配合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组织了“新春对对碰”亲子专场活动。首都博物馆将举办“童心同乐民俗年”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在书写春联、废物利用、制作鱼和灯笼的合作中,体味文化与亲情。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世界宗教艺术文化特展”,也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节日”的秘密、中西文化中“蛇”的形象与内涵、体验印度地画技艺,并亲手制作蛇年小饰物,共同迎接蛇年的到来。
藏展互动 水天一色
春节曾经是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淡季。是什么使淡季变成了旺季?这一方面展示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方面展现出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多年的坚持和辛苦付出。
好的展览一定吸引人。早在1999年,《非洲艺术大展》和《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的举办,便为该馆带来了春节参观热潮。2005年春节期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绘画展、大俗之雅民间美术展等四大风格迥异的展览,让春节期间的观众量比往年激增10倍。2008年新春的跨年展览“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更是创下了参观纪录:两个月的展期累计参观人数达66万人次,日参观量最高达2.8万人次。中国美术馆每年的春节展览系列逐渐成为了品牌性的活动,得到学界的好评和公众的期待。
对于传统文化的灵活解读和越来越强的参与互动性,也让博物馆成为过节的好去处。首都博物馆立足北京的历史文化,自2007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届“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览,“牛年说牛”、“灵动宝兔”、“祥龙瑞彩”、“龙行天下”等展览以生肖文化和年节文化为主题,或以历史文物为载体,或涵盖平面、数码、装置、实用等当代艺术表现方式,全面展示生肖和年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演变,鲜明的老北京民俗传统特色,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参与。
好的展览有赖于好的策划和好的展品。如何更好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展览的目的性要强。因为藏品的展示,不仅仅是将很多东西堆给公众看,更多的是美术馆的知识建构。”虽然近些年主动策展已经有了进步,但他认为,藏品的长期陈列在中国各个美术馆做得都不够,除了空间与需求量的问题,还有藏品整理需要长期投入大量人力与经费的问题。
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的文化热潮中,博物馆文化的共享与弘扬,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共识,博物馆、美术馆成为文化惠民的亮点。2013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该馆提出了“不重庆典,重服务”的理念,“美术馆因拥有藏品而名实,美术作品因成为美术馆的收藏而名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藏品发挥作用,与公众见面。”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美术馆一方面要有面向观众的意愿,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术跟进与梳理,美术馆有责任让国家艺术资源与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