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6日电(记者徐海波、张丽娜)又到岁末年关,公务消费或将迎来一波高峰。为规范“三公消费”,我国自2007年起推行公务卡,现已覆盖全国31万个单位。但是,公务卡大规模实质推广仍然举步维艰,“休眠卡”“卡外卡”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公消费”从监督结果走向监督过程
公务卡是一种类似于信用卡的银行卡,供公务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目前,我国公务支出中,资金使用过程不透明,具体用途、实际金额和流向都无迹可查,成为监管的“盲区”,一些单位或个人虚报假报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设置账外账、小金库来套现。
为了弥补这一漏洞,湖北武汉等地自2006年就开始探索推行公务卡。武汉市质监局财务处副处长刘蓓说,传统的报销手续特别繁琐,报一次账得折腾半天。公务卡就方便多了,不用借款,手续省了一半。
长期从事公务卡研究的武汉市财政局国库处调研员唐金山说,传统的报销凭证是发票,财务人员很难审核报销人真实的消费状况。然而,用上公务卡后,只要公务人员持公务卡消费,交易的内容、数额、时间、地点等信息都有详细记录。刘蓓告诉记者,报账时,财务人员须从银联数据库下载这些信息到国库支付系统。财政、审计及纪检部门随时可以查看消费结果和消费过程。
正因如此,许多公务人员在刷卡时,不敢大手花钱,更不敢违规消费。“这是用制度的笼子逼着你走正道。”武汉市监察局综合室主任赵信说,目前,武汉市所有一级预算单位都已实施公务卡制度,去年取现金额2.8亿元,仅为改革前2005年的1/4。一些报假账套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的腐败行为明显减少。
大范围推广遭遇三方“梗塞”
像武汉一样,经过5年的推进,公务卡已基本覆盖各级政府,全国31万多个预算单位都已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但这一数字并不乐观。“与31万相比,全国有4000多万个行政事业单位。”唐金山说,不仅如此,有的部门和个人办了卡却并未使用,“休眠卡”大量存在。
“有卡没地方刷”成为制约公务卡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唐金山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县乡以及境外地区POS机非常稀少。此外,由于刷卡手续费需由商户支付,一些商户为规避手续费,受理公务卡的意愿也不够,即使安装了POS机也不愿使用。
消费信息的滞后反馈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热情。刘蓓说,银联信息一般需要3天才能查看得到,导致报销时间推迟了3天以上。“如果碰上每个月的还款日,就意味着推迟还款,许多人担心被罚款或影响信用记录。”
唐金山说,一些年纪较大的公务人员,传统的消费习惯比较根深蒂固,要让公务卡普及到他们手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对于刷卡信息共享问题,需要整合国内外和各家银行的资源,而财政、纪检部门很难将众多银行协调一致。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公务卡是利用银行信息进行监督,但由于监督环节是在后台进行,普通老百姓看不到数据的各个环节,没有公共财政的公开,很多资金流向仍然缺乏有力的社会监督。
此外,现有的公务卡制度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掌握签字权的领导,很难通过公务卡进行限制。叶青说,正是这一部分人掌握着单位经费支出的决定权。“如果他们‘三公消费’违规,或者与商家串通做假,财务部门即使明知还是不得不给予报账。”
“打老虎拍苍蝇”还需多项政策配套
为提高公务卡使用率,切实解决“有卡不用”等问题,2011年、2012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曾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扩大改革范围。
赵信建议,为切实发挥公务卡作用,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公务卡网络系统。纪检、财政、银行等部门相互联合,为建立公务卡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代理银行应严格履行职责,做好系统安装、业务培训、数据收集传送、单据凭证发放等工作。
此外,应完善公务卡受理市场环境。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适当下调部分偏高刷卡手续费,提高商户受理意愿,促进持卡消费。另一方面,协商发卡银行应尽量提供更长的免息期和更全的附加功能,以调动公务人员用卡积极性。
“公务卡并非万能,只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撑,才可以‘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叶青建议,审计、纪检等部门应加大对公务消费的监视稽查力度,实行不定期不定量的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