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货币存量占GDP比重说事儿--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别拿货币存量占GDP比重说事儿

2013年02月06日08:5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尽管很多国家和机构常用M2统计货币供应量,但M2中究竟要包含什么成分,没有统一标准。中美之间M2的统计口径相差巨大,不能简单比较。

  最近很多人讨论中国货币供应量占GDP比例的问题。一些人认为目前中国M2(广义货币)占GDP比例和其他国家(如美国)相比过高,会引起通胀危险。

  这样的推论是存在瑕疵的。因为影响通胀的是M2的变化率,不是M2。而货币供应变化率和通胀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在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增加10%就会相应引起10%的通胀。这种关系听起来有道理,但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首先,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变化量。同样100块钱每年流通一次和流通两次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流通速度越快,产品价格会越高,反之越低。因此通胀还受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影响,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衡量标准很难确定。比如信用卡、购物卡、储值卡等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都让市场上真正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难统计。即使同一个国家,衡量货币供给的标准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跨国间的比较更加麻烦。尽管很多国家和机构常用M2统计货币供应量,但M2中究竟要包含什么成分,没有统一标准。比如美联储统计的美国M2中包括的成分就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使用的标准有很大差异。同理中美之间M2的统计口径相差巨大,不能简单比较。

  M2包含成分的差别是由于国家间金融市场差异造成。哪些金融工具充当了类似货币的交易媒介作用,哪些没有?这在每个国家间都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跨国间比较M2占GDP的比例来说明通胀问题没有什么道理,属于关公战秦琼式的比较。加上最近讨论中多使用的是M2的存量而不是增长率,就更和通货膨胀挂不上钩了。

  在历史数据中,货币增长率与通胀在两种情况下有关:第一是在一个非常长的时期,它们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第二个是当货币增速短期内突然大幅度提高——比如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货币增速从15%突然提高到30%甚至40%,基本可以判断在未来几个月会出现通胀的情况。但当货币的增幅正常波动情况下,其与通胀的短期关系并不明显。

  由于货币增速和通胀间关系的不稳定性,美联储在90年代以后完全放弃了把货币增速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目前世界其他主要央行,比如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也采用和美联储类似的货币政策制度。

  既然中央银行希望控制的是通货膨胀,目前美联储等世界主要央行就直接瞄准通胀,通过调节利率的方式实现稳定通货膨胀的目标。

  在这种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政策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衡量通货膨胀率。美国也有一部分人埋怨官方公布的通胀率低估了实际的通胀。这个问题在中国更为普遍。取得公众信任的最有效方法是把统计通货膨胀的方法以及更细化的价格指数向公众公布,能让大众了解更多统计通货膨胀的细节。

  (王健 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和达拉斯联储以及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无关)

(来源:新京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