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江苏这次“政府没投入一分钱”的探索中,则是尝试用“第三条道路”来调和这一矛盾,即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化道路。
李奇说,在这次探索中,政府退居后面“垂帘听政”,所有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分店均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政府不投入,只负责政策引导。而在选择分店店长的时候,既要保证企业的持续盈利,还要保证科技惠农。政府的角色是政策支持、引导监督与后续考核。
具体来说,企业出资金和种苗,这边邀请专家来培育高科技产品,那边吸引农民入伙出劳动力和土地,这样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专家们以前发愁的“中试”环节有人出资埋单了,农民之前担心的“没有科技含量的粮食不赚大钱”也开始有了转机,企业老板则在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多的农民入伙前提下做大做强企业。
江苏省科技厅的预期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和科技回流农村。
这已经渐渐成为现实。用连云港市东海县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店长钱振权的话来说,这一模式为当地花农带来了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理顺了供销渠道,集成了原种和配套资材的供应、技术指导与服务、培训与示范以及市场开发等生产各类要素于一体,为花农提供“一条龙”服务;二是逐步改变了当地花农的种植理念,提升了花农的专业水平。
按照钱振权的说法,在日常的运营中,东海分店除了为当地农户直供比其他渠道便宜15%~20%的原种外,更提供技术跟踪服务。10名技术人员常年定期开展现场示范教学和专题讲座培训,以保证花农们的种植知识和技术跟得上市场的需求。
如今,54岁的种植户周正标所在的双店镇1.2万亩的基地几乎全部种上了百合花,带动600余户农户,农户增收方面更是“了不得”,周正标告诉记者可以达到800多万。
“主要还是规模效益。”钱振全说,整个产业链打通之后,农户直接对接市场,流通的成本也在降低。
按照江苏省科技厅的统计,目前,江苏省已建成“科技服务超市”215家,遍及全省13个省辖市,涉及家禽、果蔬、水产、花卉、蚕桑等农副产品的种养、生产和加工点,科技特派员队伍超过2000人,转化应用新成果593项,组织咨询培训3300多场次,服务农民200多万人。(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