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联合推出的调查显示,反腐倡廉问题的关注度位居第三位,仅次于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
贪污受贿是明显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但在一些人眼里,吃点喝点似乎犯不了大错,于是公款吃喝大行其道。人民网调查专栏的另一项调查(如图)表明,“舌尖上的浪费”在公务商务宴请中较为严重。
这些调查表明,在反腐倡廉这个问题上,百姓对公款接待中的奢侈浪费和变相腐败关注度很高。公款大吃大喝,疏远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损害政府的形象。对此,中央提出了改进作风的要求,并提倡厉行节俭、反对浪费。遏止公款大吃大喝,还需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使之成为长效机制。
首先,对公款接待要实行更加明确的“硬约束”。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度预算的时候,要明确公款接待的支出总额,对每次公务接待的支出上限也要予以明确。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更要严格确保不得超支。预算“软约束”与制度的弹性一旦产生,随后的约束将十分困难。对超支的行为,要建立严格的追责机制,不仅需要当事人自掏腰包,还应受到相应处分,纠正部分公务人员以为吃吃喝喝、挥霍公款不算腐败的错误认识。
同时,公款宴请支出的公开要更细化、更透明,便于各级人大、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近两年中央各部门的“三公”消费公开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公开不够细化的问题仍然突出。相对粗略的信息披露,让公众仍然难以鉴别和监督。今后各
个层级的政府和部门理应尽快推进“三公”消费的公开,并以尽可能细化的方式详细披露相关支出。
事实上,公众对公款宴请并非绝对排斥。一些尝试着把“三公”支出细化到了每顿饭、每包烟的地方,反而赢得了公众的好评。这就说明,公款宴请支出的公开,只有做到细化、透明,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可。
改革和减少一些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评比、考核,从而也可以减少公务接待的支出。行政职能的扩张和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必然滋生腐败,由此也会带来一些公款接待等消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依法行使,减少跑批文、跑项目的做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公务消费。一些评比、考核,本身对地方、对部门的工作促进作用不大,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得不疲于应付。减少这样的考核、评比,也可以减少不少公款接待的支出。应该说,推进行政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遏制公款接待等消费也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往日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