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方案》提出,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不再保留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
3月10日,中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启动,国务院除办公厅外,组成部门将减至25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部制,呼应了公众对机构改革的要求,也引发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本报社长龚曙光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部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中国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开端,并对进一步改革持乐观的态度。
“一个不错的马拉松起跑”
广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正式浮出水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龚曙光表示“深感欣慰”:“国务院提出的六个方面的机构整合的方案,确确实实回答了人们过去对于国务院机构设置所提出的质疑,对人们普遍关注的机构职能过于分散、执政主体不明确等,也进一步明确了职能和职责,所以我对机构改革的方案是持欢迎态度的。”
在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对政府的工作重心的转变、政府管理能效的提高等方面有比较全面和详细的表述,总体方向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分级分权,调动每个社会层面的积极性。
对此,龚曙光说:“我觉得改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次宣布的方案只是我们新一轮改革的开始,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起跑。站在这样一个好的起跑点上,我们有理由展望未来国务院的改革会有更深入、更有利地推进。对改革,我持乐观的态度。”
10日披露的改革方案将铁道部和交通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等人们普遍认为可以合并的机构进行整合。龚曙光表示,大部制改革可能会使权力更为集中,所以未来,还需要把权力装进法制和社会监督的“笼子”里。
打破壁垒有利行业龙头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
“过去,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过细,最大的弊端是管理政策的不协调,导致文化产业内部相关行业之间形成壁垒,使产业资源无法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比如,同属于文化产业,同属于意识形态生产部门,广电在管理、改革、市场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和出版是有很大差异的。”
作为中国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龚曙光对政策不协调和行业壁垒感触颇深:“同为文化产业的产品,我们可以出书,出报纸,却不能去做电视,不能做电视新闻、电视节目,一些重要的、优秀的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导致相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综合影响力却无法企及。我们经常说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航母,连产品线都缺胳膊少腿,媒介形态都不完整,怎么造航母?所以,把这两个政府部门整合为一个部门,打破壁垒,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前提。”
中南传媒上市之后,也曾试图进入广播和电视等领域,但一直囿于政策困扰而止步不前。龚曙光说,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之后,必将带来文化产业政策的协调一致,行业壁垒的彻底打破,使文化产业的资源和市场能够一体化运行,也将使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成为最先的受惠者。“具体到中南传媒来说,我们的战略就是用多媒介去锁定目标人群,这个多媒介,当然也包括了广播电视和电影。”
这种合并是理所当然的
龚曙光说,目前把两个以媒体作为主要的产品和对象的管理机构合并起来,基于其在产业性质和管理职能上的接近性,这种合并是理所当然的。
本次改革,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之后,新组建的机构名字较长。龚曙光建议,与其叫“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如将其命名为“国家传媒总局”。“一方面,职能更清晰,传媒总局就管传媒产业,便于与文化部区分,两大职能部门并行不悖;更重要的是,媒体的介质和品类都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未来出现了新的媒体形态,即使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之后,再加微博、微信等名称,也无法穷尽日新月异的媒介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