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凌晨,基金行业再度传来噩耗,43岁的博时基金高管李锴因突发脑溢血而英年早逝。一石激起千层浪。基金高管“过劳死”健康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的话题。
昨日武汉私募人士阿杜感叹:“40岁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也许这是很多国内金融工作者的写照。”
假如你40岁,你希冀你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悠然?松弛?财务自由?家庭和睦美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
全球投资之父、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105岁的邓普顿和83岁的巴菲特,成为中国那些已经离世的基金经理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不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健康和生命。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诸多基金业人士却相继因身体原因辞世,只能成为投资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灿烂之中带着哀伤。
百万年薪or透支身体
有统计数据显示,虽然2012年基金行业整体实现了正收益,但行业整体薪酬、奖金依然缩水。目前行业内中型基金公司高管的收入在200万—500万不等,中层维持在100万上下,基金经理平均薪酬基本在150万上下。
据悉,这一数字大幅超越了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行业人均年收入中排名首位的银行证券业17万余元水平,稳居金融业薪酬金字塔顶。
在外界看来,基金经理表面看似风光,光鲜亮丽的背后,基金经理有着怎样的压力,付出多少努力,却很少为人所知。
和讯基金一份问卷调查:基金经理平均劳动强度较大,43%的基金经理感觉“时常在透支状态下工作”,48%的基金经理会“有时感觉到劳累”,59%的基金经理日均工作时长在10—14小时左右,更有34%的基金经理日均工作时长超过了14个小时。
业绩排名“圈钱市”惹的祸
“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唐·韩愈)。在业绩排名重压下,很多基金经理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中:“天天排,月月排,年度排名更是必不可少,这是最让基金经理头疼的紧箍咒。”
现行的中国公募基金业,盈利模式为收取固定管理费,而基金品种同质化严重。这种背景下,通过做高排名,博取基民眼球,然后快速发行产品做大规模,成为行业通行之道。
“基金要求一定回报,基民们并没有错”。武汉资深基民陈先生对此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压力,很多基民的钱都是身家性命,甚至是后半生的养老金,不关心投资收益是假的。如果基金经理连这点压力都无法承受,那只能说他们不合格。”
高压工作须良好生活习惯
如果基金业的现状,注定了高压工作将是常态,基金人又该如何自救?
“生命是最宝贵的,但生活中真正珍惜生命的人却不多”。长江证券资深投资顾问张睿分析,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顶着种种压力的公募基金公司员工容易养成三大不良习惯:加班成常态,作息时间不正常;饮食无规律,生活节奏不协调;长期伏案,颈椎易犯病。
张睿指出,面对基金经理的光环,有的人只是80后、甚至是90后,本身能力有限,投资无足够经验,但却被拔苗助长地提拔到基金经理的位子上,这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压力。还有一些基金经理因为自己年轻,只顾事业与人来客往,对于自己身体状况却一无所知,也不定期到医院体检,以致身体状况越拖越差,最后危及生命安全。
(记者肖年红)
链接>>>
投资界英年早逝人员盘点:
2009年初,51岁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原固定收益总监文鸣因癌症病逝。
2009年6月,私募界元老级人物、原君安证券总裁杨骏因肝癌去世。
2009年7月,上投摩根前投资总监孙延群辞世,享年41岁。
2009年9月,47岁的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助理缪建兴因突发性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2011年初,年仅37岁的银华基金前基金经理杨长清因白血病医治无效逝世。
2011年4月,年仅33岁的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员赵立臣自杀,传说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
2012年5月,34岁的中信证券公司法律部王先生,因脑溢血不治去世。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