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布拉柴维尔3月28日讯(特派记者王宝锟)在习主席出访非洲深化中非经贸关系取得的众多成果中,一家民营企业的在非项目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春和集团,来自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目前正在刚果(布)投资开发蒙哥钾盐项目。项目预计投资总额约14亿美元,在中国对刚投资项目中不算最大,它的引人之处在于,它是为数不多的在刚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它投资的是中国在刚果最大的工业生产型项目;它投资项目的重点是战略资源——钾盐。更重要的是,习主席的访问必将推动中非关系深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像蒙哥项目这样能充分体现政府和企业相互借重的实例尤为可贵。一方面,政府借企业开发获取战略资源,保障农业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借政府发展壮大,走向国际。
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加深,进入非洲的中国企业已不在少数,但仍以国有企业居多。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曾表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需要胆量、能力和魄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是如此。那么春和集团的胆量、能力和魄力何在呢?春和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小雷充满自信地表示,一是看准市场前景广阔的钾盐这一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资源。依照目前国际市场的需求,如果中长期国际市场钾肥到岸价格稳定在452美元/吨的水平,蒙哥项目的产品具有世界竞争力。而从融资角度而言,按照我国政策,钾肥项目属于重点扶持项目,政府可以提供最高80%的贷款,为企业投资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充分利用蒙哥项目的独特优势。首先,钾盐开采项目多在较为偏远内陆,而蒙哥项目的建设地点距离刚最大港口黑角市仅20公里,刚方将在那里将兴建一个大型矿物资源码头,物流运输条件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极大降低内陆运输成本。其次,春和集团与刚政府签订了《矿产开采协议》,并已获得刚议会和总统批准,成为法律文件,为项目的后期开发、建设和运营提供保证。三是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中国,蒙哥项目得到了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支持和认可;在刚果,萨苏总统直接负责统筹项目协调,刚果大工业部、矿业部、国土资源部、海运部和森林环保部等政府部门全力支持。四是开辟合作新途径。与其他公司需要与刚政府签订勘探和开发合同不同,春和集团通过收购在刚果(布)已经拥有钾盐矿勘探和开发合同的一家加拿大公司,直接继承项目,可以说少费周折,走了捷径,这对有意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新途径。
目前,中国在刚果从事工程承包的公司共计12家,合同额共计约8.16亿美元,中资公司占刚公共工程承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匮乏,春和集团的项目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梁小雷表示,企业一旦建成,可以为当地直接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为当地政府带来不菲的收益,并且通过投资和技术转移,带动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该项目能够帮助刚果(布)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能源出口结构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同时,项目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生产钾盐而产生的废卤排放环评已经获得60万吨/年钾肥规模的许可,目前正在进行刚果环保当局批准120万吨/年钾肥规模的补充环评。环评工作委托国际知名的加拿大环评公司GENIVAR,同时委托刚当地的ECO-durable环评公司进行属地化工作,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世界银行的融资要求标准进行。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可持续性的造福当地社会,这是非洲众多国家政府、社会和民众对中国投资的期待,也应成为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方向。
深化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是如何丰富其内涵,加大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领域的合作恰恰可以成为丰富这一内涵的重要举措。钾是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关键元素,目前中国、美国、印度、巴西等大部分农业大国都缺钾,钾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之,国际上钾盐生产主要被加拿大和独联体国家垄断。因此,中国与刚果合作开发钾盐战略意义重大。梁小雷表示,中国可溶性钾资源十分匮乏,现有钾盐产能仅能满足30年需求,自给自足能力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达60%。中长期来看,加快在境外建设钾肥生产基地是中国刻不容缓的战略需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钾肥工业“走出去”的步伐,使国产、海外生产和进口的比例达到1:1:1。这家民营企业的非洲投资项目对中国提高对钾盐矿产资源的控制和供应,保障我国农业安全意义重大。项目预计2013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年底竣工投产,年产钾肥120万吨,立足于保证中国最大钾肥消费和农业安全,通过海运输往中国,少部分将销售给其他海外市场。同时,该项目具备扩大产能至年产500—1000万吨的潜力,有可能成为迄今为止我国钾肥“走出去”的最大规模海外整装化生产基地。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