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3】--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3】

2013年04月16日14:25    来源:求是    手机看新闻

  粮食增产要紧扣实际

  ■安徽省副省长 梁卫国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国家粮食目标的根本在于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常年调出粮食15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些年来看,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要紧扣实际,找准并有效破解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安徽要在粮食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靠天收”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旱涝灾害频繁,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剧。同时,全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5%左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防灾抗灾能力薄弱,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影响大。二是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可低估。一方面,随着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放大,粮食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全省粮食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依然偏低,目前流转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0.5%,小规模生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科技保障水平依然较低。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已达55.5%,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四成左右。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还有很大空间,2012年,安徽省粮食单产331.1公斤,比全国低22公斤,居全国第21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全省60%以上的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缺乏有效服务手段,特别是生物灾害防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四是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种子、化肥等农资和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而种粮补贴总体水平较低,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难度增加。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粮食生产收益占比降低,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发挥。

  责任源于认识的清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综合施策,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着力构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水稻提升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各地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粮食生产领导机构,各级农业、水利、财政等涉农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力协作。“四补贴”资金也由2003年的6.35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94.44亿元。通过行政推动和政策激励,有效调动了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和农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二是持续强化粮食生产基础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加快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以42个产粮大县为重点,依托粮食生产优势产业带,建立了首批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2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大规模开展农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全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600万亩以上。提升农机装备水平,201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6%。三是注重发挥科技增产增效作用。大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努力探索规范、成熟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2%。加强高产示范创建,重点推进4100万亩核心示范区和62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亳州市及所属县区小麦生产实现了平均单产达到502.1公斤的历史性突破。四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052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275.6万亩。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近3万家,其中粮食专业合作社6100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2万户、经营耕地464万亩。

(责编:郝帅、聂丛笑)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