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要素成本、环境成本不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有些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发展战略不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没有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陷入低端锁定的路径依赖,缺乏新的增长动力,最终陷入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可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组合,引入新的增长动力,聚集新的增长能量,冲破增长模式的低端锁定状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而一些拉美国家则长期陷入经济停滞状态,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那么,怎样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关键是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的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与此相适应,推动财政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服务支出;简政放权,真正做到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
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规模扩大和要素投入,对投资、出口以及物质资源依赖度高,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这种增长模式物耗、能耗过高,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持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推进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强化政策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