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的概念被制造出来后,时不时就被人拿出来说事。南方某报近日刊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网民都想过“向下”迁徙——离开大城市去中小城市,离开小城市去郊区、农村,其中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实现了他们的心愿。
人群有流动,本来就是社会常态,这些数据往往并不能说明什么。中国的所谓“逃离北上广”,跟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趋势还不太一样,人家是把生活圈安排在郊区,多数人的工作圈仍在城区,且并未脱离大城市。但媒体话语指示的“逃离北上广”乃是脱离大城市,回到中小城市,其原因大致是认为大城市生活、工作压力大,具体来说就是房价(房租)高、堵车、空气差、离家乡远,加之房价事关落户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上述原因中,除了“户口——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其他条件的接受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媒体炒作“逃离北上广”概念,唯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户籍与教育不公平进行了迂回批评。尽管批评一迂回,效果就很差,但毕竟也聊胜于无。不少人“逃离北上广”,确实是因为对户籍与教育的公平感到无奈。除此之外,大体上,漂来“北上广”的年轻人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其实个性大于共性。将缺乏选择共性的人群,用一句口号予以命名和汇集,是不客观的。
上个月,财经专栏作家叶檀摆出一堆经济调查数据,说“北漂请逃离北京”。她的这个建议,我更愿意视之为反讽而不是提倡。北京房价“畸高”,但如果租房,租房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勤奋聪明的人,在“北上广”一定恶劣不到哪里去,反之,如果他在“北上广”混不好,在小城市估计更混不好——如果他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的话,越小的地方越讲究熟人社会的那一套,其市场化程度一定更弱。
“逃离北上广”不断被媒体捆绑,以一种貌似直观具体的夸张姿态,被用于佐证当前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何等不公。在这过程中,议题设置者的目的达到了。至于被舆论引导的受众——那些被迫逃离北上广的、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年轻人,他们的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甚至连被正视的机会都没有。
人们的愤懑,在一轮又一轮的“逃离北上广”的讨论中,经由各种媒体及其选取的样本,表面上已经充分表达和释放过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似乎受到了一种抚慰。但正如上述表达与释放是虚幻的,这抚慰也是虚幻的。由于“逃离北上广”的媒体话语过于强势与悲愤,该议题具有颇大的欺骗性,我担心,肯定有人原本打算在“北上广”坚持奋斗,却因被错误引导从而早早放弃了在“北上广”的奋斗历程。这是令人遗憾和惋惜的。
陶舜(北京 职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