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难管地方债务
审计署的报告为一直以来热衷于估算中国地方债务数额的各种机构提供了一份相对权威的样本,但由于这次的调查范围有限,以此为据来推算全国的情况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加剧了社会对地方债务问题的担忧
在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审计署悄悄地在它的官方网站上挂出了对36个地区的地方债务审计结果公告。
三天后,这份公告才被媒体发现,从而引发对一直以来颇受关注的地方债务问题新一轮的担忧。
时隔两年,审计署再次耗时费力地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审计,虽然只是抽查,只选择15个省和除北京外的3个直辖市以及其下属的省会城市和市辖区作为样本,但外界认为这些地方均属于规模较大且经济稳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社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扩张显得忧心忡忡,审计署的报告,相较两年前,言辞更为平和、肯定之词更多,可似乎也平息不了一些人的忧虑。受访专家称地方债务总体上风险可控,但如何管控却各说各话。
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了100%
审计公告显示,2012年年底,被抽查的36个省(市)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是3.85万亿元,比两年前增长了12.94%。
美国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穆迪随后公布了他们根据审计署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另一组数字:全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可能已经高达12.1万亿元(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是10.7万亿元)。
尽管审计公告在开始的第一部分就罗列了诸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有所完善这样的成效,也不像两年前用许多非常清晰详尽的图表来铺陈外界关心的各种数据,并且在后文的“审计发现问题”中也不再声称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弱”,而代之以“债务负担重”,但审计公告中仍然透露出一些担忧的情绪。
比如,审计署这次虽然没有公布受审计的36个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的平均值,却很不客气地指出,有16个地区的债务率超过了100%。
又如,报告不点名指出有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竟达219.57%。审计署称,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省会城市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
一直受到诟病的土地财政现象当下也引发了新的担忧。审计署说,发现部分地方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举债在增长,但土地出让收入增幅却在下降,从而导致“偿债压力加大”。有21个省(市)的这类债务实际上是当年的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报告还说,随着从银行获得新贷款的难度日益增大,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借助非传统融资渠道,比如信托、融资租赁、理财产品,甚至是非法集资。审计署评价说,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审计署的报告为一直以来热衷于估算中国地方债务数额的各种机构提供了一份相对权威的样本,但由于这次的调查范围有限,以此为据来推算全国的情况仍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加剧了社会对地方债务问题的担忧。
其实早在今年4月,穆迪就称中国在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和信贷扩张的风险方面作出的努力低于市场预期,从而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正面”下调为“稳定”。更早前,惠誉下调了中国长期本币债务评级,原因也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缺乏透明性,中国金融稳定的危险正在增加。
“总体来看,风险还是在可控范围内。”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德勇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张德勇认为,地方政府借债多少这一数字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关键怎么看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经济发展慢,形势不好,借再少的债也是问题。而且地方如果坚持追求GDP为目标的话,(大规模举债)肯定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