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手机用最好的 每月花近千元网购--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新生代农民工:手机用最好的 每月花近千元网购

任国省

2013年07月04日08:46    来源:燕赵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新生代农民工:手机用最好的 每月花近千元网购

  新生代农民工

  用智能手机,网购是主流的购物方式

  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融入城市

  本报记者 任国省

  1991年出生的小吴来自邢台农村,来省会两年。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摆弄自己的iphon4S。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的他告诉记者,网购、上网聊天是他和同事们主要的业余生活。小吴说,如果有条件,他还考虑买个笔记本电脑,甚至买台二手车。

  事实上,和小吴年龄相仿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渐渐成为了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他们进城赚钱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寄钱回家,所以,在消费上也不再是“能省则省”,他们不但在城市中挣钱,更希望能融入城市。而这不仅仅体现在身份认同上,而是更切实地体现在他们的消费实践中。近日,记者走访建筑工地、美容美发、餐厅宾馆等多个场所,试图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现状。记者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父母大都正值壮年,他们较少或没有家庭负担。所以,他们会将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用于消费。而且在消费结构上,他们也不只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要上,而是扩大了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他们用智能手机,闲暇之余喜欢用手机上网,网购也成为他们主流的购物方式。

  一个二线城市的四个样本

  说起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不少人用“月光”、“大手大脚”来形容。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消费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钱又都花在什么地方?记者从中选取了几个颇具代表性的样本。

  每月近千元用于网购

  人物代表:小李(女,1994年出生,来自河南,美容师)

  “这是我刚网购的发卡和裙子,漂亮吧,最重要的是物有所值,发卡5元,裙子20元。”小李向记者介绍道,爱上网购和她的工作也有很大关系,“每月休息两天,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下班后,商场超市都关门了。”小李无奈地说,而她正处于爱美的年龄,网购自然成了不二选择。除了小李,她的同事们也都热衷于网购,“冬天大家一起网购围巾、羽绒服,夏天,大家一起网购凉席、裙子、包包等,遇到好东西,大家都人手一份,就像店里统一配置的一样。”小李每个月有2600多元的收入,店里管吃管住,虽然吃住在店里,条件一般,但省了一大笔开支。“我每个月最大的开支就是网购,零食、日常用品、服装鞋帽等,基本上都从网上买,每个月差不多有近千元花在网购上吧,除了给自己买东西,有时也会给家人买。”小李说。

  手机一定要用最好的

  人物代表:小吴(男,1991年出生,来自邢台,餐厅服务员)

  “我这个iphon4S能不能帮我卖了,我想换个iphon5。”记者见到小吴时,他正在给卖手机的老乡打电话。其实,他的iphon4S买了还不到一年。“其他可以凑合点,但手机一定要用最好的。”小吴说,上学时,他就疯狂地喜欢这些电子产品,现在自己挣钱了,只要有能力,他就希望能拥有自己喜欢的电子产品。iphon4S是他省吃俭用攒了两个多月才买下来的,但他觉得很值。“我的大部分收入好像主要用于更换手机和每月的话费上面了。”小吴说,不只是他,周围的同事或同乡,大家手里拿的基本上都是智能手机,“上网、聊天、游戏、网购都方便,可以打发很多无聊的时间。”他笑笑说。

  努力攒钱买房子

  人物代表:小刚(男,1983年出生,来自沧州,菜市场摊贩)

  “刚看上一套二手房,价格、户型、楼层都挺合适的,但是房主一时半会儿不能把户口迁走,你说这样有风险吗?”记者是小刚蔬菜摊的常客,近日,每次见到小刚,他都会向记者咨询有关买卖二手房的问题,也不时见房产中介的工作人员在摊前见缝插针地给他介绍二手房的信息。

  事实上,这两年来,小刚一直在为房子而纠结。10年来,小刚和妻子在菜市场经营蔬菜生意,看着菜市场上和他年龄相仿的80后小夫妻们都在省会买了房,他也想在这里有一席之地,“说实话回老家也没什么出路,地里活干不了,也没有一技之长,而且已经不能适应老家的环境了。”于是,几年来,夫妻两个省吃俭用,就为了早日买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们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一件衣服也不超150元。”小刚说。他现在相中的这套房子是1998年的,四楼,80平方米,73万。“这个价位还能接受。”小刚不好意思地笑笑,随后他又解释道,这些钱不光是自己的,还有向亲戚朋友借的。“只要买了房,就没什么负担了,以后的重点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小刚说。

  我的消费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人物代表:小超(男,1988年出生,来自福建,发型师)

  小超穿着时尚,体面,单从外表看,你很难把他和农民工联系在一起。“不好意思,昨天晚上唱歌唱到夜里3点多,今天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他不好意思地笑道。随后,他又解释道,他并不经常出去唱歌,昨天因有朋友过生日,大家才一起吃饭唱歌。“倒不是因为怕花钱,而是白天工作太累。”小刚说,平时店里不忙时,大家隔三差五地就会出去吃顿饭,唱次歌。“都是AA制,每个人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大家在一起很快乐。”说起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称呼,小超有些反感,“我的消费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我也会去吃肯德基、必胜客,也会带女朋友看电影、旅游,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城市户口。”小超告诉记者,上个月他刚带着女朋友和未来丈母娘去北京玩了三天,“门票、宾馆都是网购的,总共花费了1000多元,丈母娘很满意。”小超自豪地说。这个夏天,他还打算带女朋友去趟张北音乐节,“去年有两个同事去了,说还不错,今年我们也想去看看。”

  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更舍得花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积攒几个月工资买个智能手机的大有人在,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已经在城市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有的甚至拥有不止一套住房。而打车、在外就餐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连城里人都要想一想的事情,在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身上可能是很平常的事。

  “这个月活动有点多了,光打车费就花了200多元了。”在宿舍内,小周一边整理的票一边说道。“公交也很方便啊,为什么不坐公交?”面对记者的提问,小周表示,有时是因为赶时间,有时是觉得太热了。“我中午和老乡吃饭,两个人你猜我们花了多少钱?”随后又自己说道,“120元,真是心疼啊!”不过,心疼归心疼,老乡来了还是得好好招待一下的。

  调查显示,生于物质更加丰富的90年代的农民工比生于80年代和70年代的农民工更能花钱,他们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53%,而生于80年代和70年代的农民工的消费比例分别为47.2%和38.3%。

  2012年,农民工在消费品和服务上的开支为4.2万亿元。对比而言,这相当于印度尼西亚去年全部消费支出的1.5倍,比土耳其2011年的全部消费支出高出23%。这种转变象征着中国自身的转变,不仅源于经济拐点,而且源于心理、社会和代际的变化。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的钱都花在了哪儿?又都占有多大的比例?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9年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的一项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结构已经相当多元化。从消费项目上看,吃住、穿着、通讯、娱乐和人情方面都有相当比例的开支。其中,吃住方面的比重占到22.88%,如果以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1571.72元计算,那么这一项目的开支大概是360元。由于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是在工厂包食宿,他们在这方面的货币开支大大减少。在消费项目上,穿着消费是占第二位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平均11.03%的收入用于衣着服饰消费,即大概平均每月有150元以上。调查发现,这些年轻人大多身着干净、光鲜、亮丽的服装,这些服装虽然没有名贵的牌子,但也非常时尚。该研究还称,有5%的新生代农民工入不敷出,另外,他们将平均49.5%的收入花在了城市。从分组后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将自己收入40%以上用于城市消费的占受调查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表明,与那种将新生代农民工简单描绘为“月光族”、“追求享乐主义”的消费意象不同,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已经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们那样“自我剥夺”式的省吃俭用,但是他们也并非在城市毫无节制地消费。除了少数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外,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不同程度的结余。研究中发现,与第一代农民工以“经济型”为目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转变为“经济型+生活型”,即外出打工不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活、贴补家用等经济目的,而且是为了摆脱务农和农村的生活方式,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

  不过,在文化消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务实,往往选择消费成本低的项目,多以简朴型或无偿消费为主,从这个侧面表现了农民工以生计为中心的消费观和文化生活的贫乏。“出去吃饭我们多选择比较实惠的团购,唱歌则多选择免费的夜场,省钱。”小李说。当问及“你日常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88.29%的受访者回答是“满足基本需求”。对调查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民工消费倾向仍然偏低。“我每月的收入大部分都花在衣食住行上了,基本上没有闲钱干别的了。”新生代农民工小郑说。

  分析

  他们更想通过消费来融入城市

  “你这个包挺好看的,什么牌子的?”、“你知道哪儿的西餐好吃吗?”、“你这个手机新款的吧?什么牌子的?”、“你去北京了!哪儿好玩呀?”……采访过程中,这是最常见的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服务对象也就是城里人之间的对话,了解清楚之后,他们一般会很向往地跟着一句“有机会我也去看看”。他们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城里人的生活和消费,并希望和城里人一样。

  “现在,在老家挣的也不少,我们进城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来自山东的小吕告诉记者,在他决定出来打工前,这是父母一再和他强调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项调查发现,92.6%的城市农民工在消费上主张“生活上越俭越好,能剩则剩,多存少花” ,他们进城赚钱的主要目的是寄钱回家。而新生代农民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契机。他们不但在城市挣钱,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享受城市中的现代文明,也更希望在城市中寻求自我发展和立足城市的机会,变成真正的城里人。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1%左右。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丧失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比如16至20岁农民工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仅为4%,21至30岁农民工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仅为6.2%。四分之三的新农民工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更愿意选择较为轻松的职业,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更强。他们的权益诉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获得,同时对稳定的居住场所、享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也有较高的需求。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明显不同。

  他们中绝大多数的童年虽谈不上富裕,但也很少有父辈们经历过的饥荒和贫穷。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几乎不懂农业生产,“上学时家长怕耽误学习,都不让下地干活。不上学了就出来打工,更没有机会下地干活了。”小刚说有一年收秋时想回老家帮忙,结果发现什么忙都帮不上,地都浇不了。从这一点来说,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几乎与城市人一样,都是典型的“农盲”。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了许多。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还接受过高中、中专甚至大专及以上教育。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趋势不同于父辈:在工作上他们更加注重发展空间,在建筑、运输等工作条件差、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中就业人数明显减少。在生活中,他们更容易接受现代生活观念,更乐于享受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也更愿意尝试各种新产品等。而且,新生代打工者的父母大都正值壮年,他们较少或没有家庭负担。“我的父母才刚40出头,他们还经常问我钱够不够花,根本不需要我的钱养家。”小郑说。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时更为随意自由,不再一味积累。他们会将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用于消费,而且在消费结构上,他们也不只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要上,而是扩大了在服装、娱乐等方面的开支。新生代农民工正是通过提升自己的消费结构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里赚钱,回农村消费早已过时了,如果只挣钱不消费,就白在城市城呆一场了。”小超说。

  相关链接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根据2009年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达到58.4%,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扩大。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一个整体趋势就是,在建筑、运输等工作条件差、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行业中就业人数明显减少,而进厂(工厂)或进店(小店、商店、饭店等)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责编:周素雅、曹华)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