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刘铮、韩洁)二季度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即将在15日公布,外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速将继续小幅放缓。增速的起伏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应对固然值得关注,但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要靠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新活力,这更是当下的共识。
应对增速回落不能局限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从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在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一段时间之后,总是希望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应对,很快就会出现增速持续反弹。
中国经济在去年四季度增速反弹后,持有这种经验的人们一度对今年经济增速持续反弹抱有很高预期。但今年一季度增速并没有持续回升而是在合理区间小幅回落,专家们也普遍认为二季度增速将继续小幅放缓。
“由于支撑条件和市场环境变化,中国经济增速从过去10%台阶下降到现在7%到8%台阶。这不仅是短期周期性的起伏变化,而且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种种困难不是单靠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就能够完全解决的,要有清醒的认识。”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提醒。
当前企业面临的困难,无论是劳动力、资源成本快速攀升,还是国际市场低迷、国内产能过剩,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都不是短期周期性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面临的新的长期问题。
专家认为,当前,一方面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措施,保证经济增速不滑出“下限”;另一方面不能出台大规模大面积刺激政策,防止加剧经济运行中的固有矛盾。
长期问题应当通过改革办法解决
针对当前经济增速回落和企业经营困难,宏观调控可以有所作为,但难以独当重任。在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入世红利等都发生了变化后,改革肩负起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红利的重任。
如今钢铁等行业日益凸显的产能过剩,宣告了传统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没有出路,而启动消费必然要靠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道;雾霾等环境问题频发,呼唤着建立更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形成、生态补偿和政绩考核机制;“钱荒”的出现,暴露出银行体系存在资源错配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挑战,意识到需要果断实施新一轮改革,使经济走上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要在银行、国企和各级政府建立有效治理结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果断推进经济再平衡。
外需不可控,但中国庞大内需可以进一步启动。扩大内需不能再走单纯依靠政策刺激、财政投入的老路,而是要以改革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和居民消费的潜力。超过100万亿元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就潜藏着巨大的活力。
近日出台的一些政策,已经体现出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的新思路。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会议指出,要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产业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带动各项改革
今年5月份,国务院批转了《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今年要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
“要把已经看准、具备条件、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推出,干一件成一件,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和中国政府官员的交流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正着手实施全面的改革。”利普顿说。
改革千头万绪,要找准突破口。当前转变政府职能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近来,一系列向政府自身权力“开刀”的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4月份至6月份,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共计取消和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
与此同时,各项改革在同步推进。6月15日起,全国铁路货运从计划全面走向市场;6月28日,国家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按市场化取向逐步理顺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从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将在全国范围推开;国家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未来改革要向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国有企业、户籍制度等深水区进一步推进,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相信今年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关键突破的标志性一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