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招工两难并存或成常态 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就业招工两难并存或成常态 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2013年07月15日08:34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就业招工“两难”并存或成常态

  近日高层表态要求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当近700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时,当6月出口增速负增长、外贸企业举步维艰时,就业市场究竟是怎样的态势?滑出“下限”的风险几何?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江浙地区采访时发现,外贸企业订单下降、单产利润下滑的现象较普遍,但未出现企业大面积倒闭现象,企业用工也未大幅削减,“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并存。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整体而言,就业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并不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增长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工人就近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订单减少+“招工难”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走访时发现,交易有些冷清,商家三三两两地聊天、喝茶。多位商家反映,今年以来订单量不断下降,每单利润也在下滑。来自欧美地区的订单量下降较快,普遍降幅在30%以上。尽管如此,今年的情况仍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好得多,并未出现企业大面积破产倒闭的现象,多数企业仍可维持正常经营,用工量也未出现大幅下降,有的行业甚至出现“招工难”。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浙江、山东等地调研时发现,目前企业招工、用工状况总体比较平稳,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的情况。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劳动力供求总体平衡。在104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09.2万人,求职者约569.6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环比下降0.03,同比上升0.02。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浙江调研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业时发现,一些企业订单量相对稳定,一些企业订单大幅下滑,但不论订单增加还是减少,企业并未出现用工缩减现象,反而“招工难”更加突出。海关总署发言人郑跃声日前表示,上半年多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成本继续提高对企业出口造成较大困难。今年以来在接受海关月度调查的近2000家外贸企业中,每个月都有70%左右的企业反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加大,产品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出口难度增加。

  然而,浙江东方之星控股集团今年的订单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稳中有升。“虽然今年欧美经济形势不好,但我们的出口市场以中东等新兴市场为主,所以订单量一直很稳定,没有出现下滑。”浙江东方之星控股集团副总裁周天泉笑称“自己的企业很幸运”。但提到招工,他却一脸愁容地说:“高级技工的缺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

  在东方之星控股集团的生产间,一排排针织机器整齐地摆放着。周天泉称,这些机器全部从国外进口,每一台的价值近千万元,机器上有成百上千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绝不容许丝毫操作失误,否则会造成整个生产线停工。因此,对操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是非常熟练的高级技工。一般这种技工从十五六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学习,学习十来年才能真正“出师”。像这样的工人,即使开出年薪20-25万元的条件也很难招到。

  人社部发布的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二季度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增长,对初级技能劳动者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26、2.23和2.02。

  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

  专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将趋于常态化。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未来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招工难”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这种用工矛盾不是劳动力供给有问题,而是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表示,“中国大部分纺织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带,主要靠中西部地区提供劳动力,但近年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许多工人就近找工作,劳动力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减少,导致沿海地带的一些行业出现招工难。”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劳动力输出大省出现明显的人口回流现象,河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6个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就业人口明显增加,说明这些省份往年流出人口选择了回流,也说明更多的劳动人口正在从东部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另有分析认为,雇佣关系出现根本性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力市场从过去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劳动者除了对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外,对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要求也提高了,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未完全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出现“招工难”现象。

  与招工难并存的是“就业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难的根本问题不是薪酬多少,而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传统上注重学历教育,但现在需要重视技能教育,这使得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所需要的技工、熟练工的缺口形成反差。从就业观念转变到经济结构转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问题解决之前,就业难与招工难短期内仍将持续。”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从国外和国内环境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交织,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造成结构性、周期性、失衡性的失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也逐渐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加快制度改革是根本

  分析人士认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偏弱。随着适龄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招工难”将越来越突出;第三产业的落后同样加剧了就业难问题。去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不仅占比首次出现下降,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在相当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专家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年份。由于人口红利的枯竭,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难免发生剧烈变化,破解结构性难题的根本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就业观念、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等制度性改革。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表示,未来制造业在数量上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于升级改造、提高科技含量。目前生活类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较低,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会推动城市工资水平的上涨,倒逼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创新进行结构升级,从低效行业转为高价值部门。”

  从国际经验看,通常在第二产业升级后,白领、灰领岗位的供给会增加,尤其是技术工人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同时传统意义上“傻大黑粗”的岗位会明显减少,大部分劳动力应转移到第三产业。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70万个就业岗位。这说明,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第三产业能释放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题。

  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非常落后,这也意味着发展空间巨大。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劳动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比只有36%左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一方面需要大力发掘我国的内需潜力,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表示,发展第三产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时间、人力以完善劳动者的技能、提供素质培训,使他们能真正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要求更高的行业的需要。“否则即使有了岗位,他们也不能适应。”

  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看来,目前最为迫切的是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简单体力劳动的需求,增加对脑力劳动和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劳资关系的法律调节,特别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维护工作。他建议,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同时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变。

(来源:中国证券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