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赵晓辉)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换挡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中国经济新引擎何在?应该从何处寻找改革突破口?新华社记者近日就此对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进行了专访。
经济刺激政策空间已很小
记者:您对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形势有怎样的判断?
陈志武: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后五年或十年挑战会更严峻。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中国的WTO、人口、工业化以及市场化改革等的早期红利都用得差不多了。
过去十多年,中国在把以前错过的发展机会快速补回、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在投资方面走得有些过头,导致今天积累下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的银行贷款总量和相对水平都已经太高。
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来拉动,而中国经济所依赖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比超过80%,这导致经济增速过于依赖信贷增长。尽管很多贷款只有一两年的期限,但其所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工业项目完成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无法提供回报,实际贷款期限要比表面上长好几倍,银行贷款和存款期限错配现象很严重。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银行进一步放贷的空间很小,甚至导致出现“钱荒”。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今天的中国银行业虽然还没有处于危机状态,但问题在于以后经济增长要靠银行来支持的空间已经不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的空间已很有限。
新政策长久利好中国经济
记者: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政策较以往发生较大的变化,您认为新政策对未来中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志武:中国近期出台的经济政策非常积极:不再上马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来拉动经济;更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追求增长的数量;重点在盘活存量,而不仅仅在增量上做文章。这三项内容都非常积极。中国经济若想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从结构上进行调整。
毫无疑问,这三个经济政策会带来一些挑战,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下行压力,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压力会逐渐显现。整个社会都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如果增速过低,企业和老百姓对经济和收入增长的前景预期降低,民间消费增速会下降,资金外流速度也会加快。但尽管如此,新政策仍然应该坚持下去,因为新政策从长久来说利好中国经济,从领导层到整个社会都应该对可能的挑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思想上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