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应给公众明确的预期”--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养老金改革应给公众明确的预期”

2013年08月22日04:2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养老金改革应给公众明确的预期”

  ■ 人物简介

  杨燕绥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她出版过十余部专著和译著,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科研合作数十个项目,是中国社会保障领域知名专家。清华大学提出的养老改革体制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

  目前人社部等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方案,来自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清华大学近期率先披露了方案。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和她的团队建议,在目前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统账结合”制度基础上,将养老金变为“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的二元结构。前者保基本,不同人之间差距小;后者则拉开差距。

  他们建议,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即公众关注的养老金并轨;也建议延长领取退休金年龄。这两点正是公众关注的热点。

  在杨燕绥看来,“并轨”和“延退”受到关注并不意外。对于“延退”,由于中国没有精算模型,政府说不清,老百姓看不明白,当然要反对。

  在他们的方案中,更看重对养老金制度的“大整合”,即只有一个统一的、全覆盖的养老金制度。这正是中国过去对待养老金问题所缺乏的。

  杨燕绥团队认为,未来实现“国民基础养老金”下的老有所养,从财务上说不成问题。但在老龄化社会中,除了向年轻人要钱(即国民基础养老金)养老,还应该鼓励老年人出来工作。

  “提低就高”是短期行为

  如果不调整中国养老金的结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还是涨得比企业快,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新京报:解决养老金的双轨制问题,很多提法提到“提低就高”,但“就高”这个做法,在财务上中国养老金体系能否承受?

  杨燕绥:你的问题很好。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是1958年开始推行的,1958年中国的干部刚开始拿工资,工资只够吃饭养小孩;退休的人也要吃饭,因此退休金是在职干部工资的80%-95%是合理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实际上1998年以前,企业职工也是这样发退休金的,但后来发现发不起了。

  去年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平均是1720元左右,全国机关的退休金平均数,公布的数据在2700元到2800元之间,比企业多了一千多,但实际上各个机关单位都有补贴,好一点的单位有六七千,而且个人不需要缴费。

  人社部说结束双轨制我理解也是说的这个,但“提低就高”,把企业职工低的部分向机关事业单位高的部分去靠拢,最后两边齐了。

  这样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老龄化社会里,政府解决养老金的责任和角色是什么?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全覆盖、保基本”,如果全都向机关事业单位看齐,一年两年补得上去,长期补不上。

  还有一个问题是,政府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如果“就高”,拿四五千还叫不叫保基本?

  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短期行为,长期看不可持续,之前提出的“全覆盖、保基本”的原则也流失了。

  新京报:你对此前政府从2005年开始连续上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10%,是持反对态度的,你说这是福利主义的陷阱?

  杨燕绥:我觉得这违背了政府保基本的原则。一概上涨10%是政策一刀切,是公共政策失误,不管你原来拿一千还是三千,都涨10%这公平吗?另一方面,长期来看,这在财务上不可取,也与全覆盖保基本的原则相悖。

  也许这次的博弈激烈,最后确实压力大,政府还有更多的事情要解决,最后就采取给低的往上调一点,但如果不调整中国养老金的结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还是涨得比企业快,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调低就高”最简单,都不用讨论,什么顶层设计都不用。

  新京报:那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方法是怎样的?

  杨燕绥:我们的方案,是在老龄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全覆盖的、城乡统一的,分步实施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二元结构。

  社会老龄化,年轻人要养的老人多,养老金怎么办?自己存点,老了以后跟年轻人要点(年轻人缴费,政府给你转移支付),这就是二元结构的养老金,

  我们的方案是针对大双轨,也就是职工和居民统一,所以叫大整合。

  国民基础养老金应该是公共品,公共品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差异不能太大,如果有差异也得摆在桌面上。比如不纳税的人要比纳税的人低一点,纳税低的人要比纳税高的人低一点。

  比如清华方案里面,基础养老金有40%、50%、60%替代率的区别,公共品的差异是根据人的贡献有一点差异,但它可以保证“基本”,差异不太大。

  中国养老金陷入“水草式困境”

  职工按个人工资8%的缴费,就是中国养老金的“水草”。没有人说得清楚这8%是费,是税,还是储蓄?

  新京报:你有个“基础养老金总理和人民差不多”的说法。

  杨燕绥:去年的人大会期间,我在人民网说总理和人民的基础养老金差不多。有个教授给我写信,说不要拿总理开玩笑。

  我反过来问他,基本养老金是吃饭的,总理比农民吃饭能多多少?

  另一个制度安排是个人账户,这个账户里的差异怎么来的,根据你的就业年限,根据单位给你的缴费,根据你自己的缴费,根据投资收益,这个账户有差异是公平的。

  我们认为养老金的大准则就是国民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国民基础养老金是到60岁全领,将来以后慢慢提到65岁全都领;个人账户16岁开始都存。年轻人说我晚一点好不好,因为我要养孩子买子,也可以35岁以后存。反正你自己存时间长收益多,时间短就收益少。

  新京报:你说的这个,是对目前“统账结合”的基础做优化,还是重新建立一个体系?

  杨燕绥:是在统账结合这个制度上的一个调整。个人账户的挪用是从1998年开始的。我们的养老金是中央点菜,市长买单。要是市长没钱怎么办?所以市长没吭声就把手伸到了个人账户。

  中国养老金就陷入了一个“水草式困境”。我年轻时游泳有过陷到水草里的经历,越陷进去越不能乱扑腾,越扑腾水草越缠你。

  中国养老金的“水草”是什么呢?就是8%的个人账户(职工按个人工资8%的缴费)。

  在个人账户推出之初,讲的是个人储蓄应对中国未来养老,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也写进去了。但1998年国企下岗职工几千万,平均年龄47岁,中央没有预算,地方来买单怎么办,它就把手伸到个人账户里去了。

  从那以后,就没有人说得清楚这8%是费,是税,还是储蓄?没有一个国家的养老金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由政府一起发,中国没有民法只有通则,没有产权法只有物权法,这8%的产权说不清楚。

  索性现在的一些做法,让它(个人账户)看起来像个人储蓄,比如个人账户可以全额转移等。

  “不透明”所以才会被反对

  美国有精算模型,民众知道养老金哪一年就维持不下去了,延退大家都能接受。中国没有精算模型,政府说不清,老百姓看不明白,当然要反对。

  新京报:你们的方案是大方案,有并轨和延退,但在网上,大家认为还是先要并轨,你怎么看?

  杨燕绥:我看网民在讲,想延退?那你先把并轨解决,先讲公平再说将来的事。

  我能理解。但我们的方案是把延退和并轨平行提及的。我同意网民先讲公平再讲持续的看法,但到现实中,公平与持续得一块讲。不能持续也就没公平了,比如像希腊那样,缸里都没水了,大家都成穷光蛋了。

  

(责编:达昱岐、曹华)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