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领导离任审计”是蒋洁敏案的突破口
9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致电国资委采访,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关于蒋洁敏的问题,我不能说。”
据了解,今年3月蒋洁敏任国资委主任之初,其职务安排就曾令国资系统感到意外。与蒋同时到任的搭档是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张毅。但自2003年成立以来,除最初两年实行李荣融为主任、李毅中为书记的“双首长制”外,国资委主任、书记一直由同一人担任。
蒋洁敏被调查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卸任中石油董事长后的央企领导离任审计,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石油集团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制度规定,央企领导离任审计的内容通常是其任职期间的财务报表真实性、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审计周期一般3个月左右,而蒋洁敏的离任审计已经快半年了还没结束。蒋的问题应该很复杂,他在任期间,中石油的项目安全事故频发,2010年在辽宁大连的一次输油管道爆炸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万元,蒋也因此受到过国务院的警告处分。此外,他将中石油推向海外,建立了若干海外基地,发掘的资源投入产出比也有待考验。
分析人士认为,中纪委很可能早就掌握了蒋洁敏的贪腐线索,但证据不够确凿,“先升职再调查”是一种策略。
“蒋洁敏像只大拦路虎挡在那里。如果不把他从中石油调出来,副总经理都拿不下来,把主要领导拿开以后,方便调查其他中石油高管的贪腐行为,这时也可以把主要领导的情况掌握得更加清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是职务能上不能下的体制造成的,也是我们的弊病,其实这样的策略非常被动,由副部级升到正部级,还成为中央委员,然后才开始查处,除了绕弯,成本也很高。”
对话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
“这是高层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的标志”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样看待多名中石油高管被调查一事?
汪玉凯:我认为,这次对央企的反腐绝不是抓起来几个腐败官员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这是象征高层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的一个标志。石油在我国是很大的垄断行业,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企业之一,这么多高管一夜之间全部落马,既说明腐败的严重性,也说明腐败分子的猖狂,有人刚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落马了,说明既得利益集团抱团很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李克强总理也讲,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这次行动印证了习李政策下,开始向既得利益动刀。
《中国经济周刊》:是不是只有中纪委才能对蒋洁敏本人进行有力监管?
汪玉凯: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目前来看,省委一把手、央企一把手,只有两个主体可以监督:中共中央和中纪委。这两个主体是不告不究,只有下面向上报告以后,才有可能查办,但老百姓告状后,腐败可能越来越隐蔽。其他机构很难对他们发挥监督作用,因为我们没有对最高领导、主要领导形成有效监督的制度框架,这是我们最大的制度软肋。县委书记腐败案高发,省、市以及单位主要领导腐败案件多发,都是因为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监督一把手的制度设计,您有何建议?
汪玉凯:我认为,中国对高层的监督现在主要是制度上的障碍,这就不是人的问题了。现在有这么多反腐部门——中纪委、监察部、预防腐败局、反贪局、巡视组,还有派到各个单位的纪检监察组。这么多大案、要案,几乎没有一个是派到各个部门的纪检监察组搞出来的,这说明制度有问题。
我的思路是,一个是对横向的反腐机构以大部制改革的思路进行整合,然后再搞制约框架;另一个是纵向上,纪检部门要“上升”一级——中央任命省委纪检书记,省委任命市委纪检书记,不要同级党委来任命,这样才能发挥这个机构的功能。
派到各个部门的纪检监察组不能在各部门拿工资待遇、享受各单位的工资福利。
在央企的领导方面,应该把“央”和“企”分开。总经理、副总经理不是政府官员,应面向社会招聘,他们可以拿高薪,但高薪应该和其业绩挂钩,他们不能到政府当官员;董事长和董事会、监事会领导可以是党政领导,但不能拿高薪,随时可以回来当官。
只有在制度设计上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央企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