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自我证券化(理财热词)

2013年11月20日03:26    来源: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大家都应该听过资产证券化,也就是银行重新打包其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资产,分层并再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证券化的过程一般会通过特殊目的工具(SPV)在表外进行,这样就能不受监管并增加杠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正是证券化资产背后隐含的高杠杆,加剧了2008年金融危机。

  然而,金融创新是从来不会停止的。在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最近发布的全球影子银行报告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词汇——“自我证券化”。

  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把自我证券化定义为,完成这些证券化交易的惟一目的只是利用证券化来创造抵押品,并用于获取来自央行的资金,而其中并没有出售给第三方投资者的意图。通过结构性金融工具(SFV)发行的所有证券化资产,包括各层级的资产,都会被发起银行所持有并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值得注意的是,当金融环境改善,现在银行持有的部分“自我证券化”资产可能在以后某个时候会出售给第三方。

  为什么银行要这么折腾证券化本来就自己持有的资产呢?哪些国家的影子银行机构是最积极的自我证券化参与者呢?报告显示,意大利和西班牙机构的动机很明显,因为欧债危机使得它们融资成本暴涨,它们需要更多的合格抵押品来从欧洲央行那里获得廉价资金。很明显,这其实就是一个聪明的监管套利过程。报告显示,全球各大银行自我证券化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

(责编:郝帅、乔雪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