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85年)到“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1995),到“养老不能靠政府”(2005年),再到“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近日,网络流传着一系列报纸截图,网友们纷纷感叹养老看来只能靠自己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调侃文字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养老的担心: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担心因缺口国家会强制推迟退休年龄,担心政府不再养老而让自己卖房“以房养老”。那么,养老金缺口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 本期嘉宾:
左学金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崔新生 CCVI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
郑宇洁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
王丹青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合伙人
话题一
“双轨制”何时取消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普通百姓,都公认“双轨制”长期存在,是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下的最大不公平。
那么,在您看来,这一养老机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是否是取消“双轨制”的合适时机?取消背后是否会存在巨大阻力?
左学金:《决定》提出,包括实现基础养老全国统筹等多项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应该会加紧操作,因为养老金如果不进行全国统筹,对于劳动力流动将造成很大的阻碍。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人群体中还存在农民工,他们的就业很不稳定。然而,他们在城镇务工时缴纳的养老金,与他们回到农村后的新农保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衔接。个人认为,在城镇养老金和农村新农保之间,应该有一个可以衔接的机制。
不可否认,我国养老机制中还存在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问题。双轨制要进行改革,首先就必须机关单位全部加入城镇养老金机制。然而,公务员或一些事业单位职工,可以另外发放职业年金。这样就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养老金计划,也就是说,国家统筹计划中的基础养老金对于所有人是公平的,然而在个人账户中存在的企业年金,这是根据个人收入获得的,是属于个人资产。所以不影响养老金整体流动问题。
郑宇洁:养老金“双轨制”被人们诟病最多的是“不公平”,有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的嫌疑,同时累积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双轨制”早就应该被取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各领域改革也相继铺开,关于养老问题也做了大量的社会氛围的铺垫,是解决该问题的契机。阻力存在,但是相比其他领域如房地产等或许还小些。
王丹青:最大的问题是缴纳和领取的不对称,这是“双轨制”广受诟病的核心。任何制度的取消,都会涉及各方的利益,取消双轨制同样如此。
不过,尽管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但是“双轨制”并轨必须推进,否则会有更大的社会危害。因而,制度需要逐步调整、逐步并轨。甚至也要参考以往的经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崔新生:从目前国家养老金的情况来看,取消双轨制是迟早的事情。养老金并轨成为一大要务,这不是时机成熟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今养老金机制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取消双轨制,显然会遇到一些阻力。首先,因为“双轨制”形成由来已久,它的改革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问题。更为严峻的是,不仅目前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仍无进展,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金“剪刀差”仍有扩大迹象。这样的“剪刀差”是如今养老金改革的巨大障碍。
话题二
“空账”因何所致
近年来,关于养老金“空账”的问题备受业界关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2011年底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已达到了2.22万亿元。有专家表示,这2.22万亿元还只是保守估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早在2004年就已给出过2.5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巨大的“窟窿”是如何形成的?养老金缺口究竟有多大,是否已经很严重?
崔新生:养老金缺口问题显然是老话题。这样巨大的“窟窿”,是我国实行全部交纳养老金的时间太晚。1999年以前,只有合同制工人参加投保,所以国家社保没有积累。原来退休职工从来没交纳过社保,但是他们现在都从社保领取退休金,他们的退休金就是现在在职职工交纳的社保,社保一直是在用这部分钱垫付退休金。后来,实行农村养老金制度,之前农民没有缴纳过养老金,那么他们的养老金也是由现在在职职工缴纳的钱来垫付。
与此同时,养老金缺口和我国加速老龄化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今的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情况也非常严重,可是这样的“窟窿”一时半会是补不上的,只能在养老金机制改革,养老金投资及来源渠道上想办法。
郑宇洁:养老金空账有一定的历史原因,1993年,我国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由此确立,但是当时已经退休的职工以及实施个人账户制度以前较早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但养老金需要对其支付。养老金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口,已经影响到养老金的社会公信力。
王丹青:核心还是缴纳和领取的不对称,同时,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CPI上涨,倒逼养老金支付标准提升,进而导致总额不足。
养老金的具体缺口,没有具体的公开统计数字。但是,从各方信息来看,存在巨大的缺口是不争的事实。
话题三
个人账户该不该做实
对于养老金个人账户“被挪用”问题,法律人士认为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近几年,国家也在尝试“做实个人账户”。自2001年起,从辽宁起步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但到2012年底,13个试点省份的个人账户中仅有资金3396亿元。
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未来领养老金有政府托底保障,加上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存在贬值风险,因此还不如不要做实个人账户,让空账继续空着。那么,在您看来,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个人账户究竟该不该做实?
左学金:做实个人账户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社会统筹个人强制缴纳率过高,做实个人账户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对已退休的职工,和已经有一定工作年限(比如工作时间二十年以上,有较长工龄)的未退休职工,没有必要去做实个人账户。因为这样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是参加一定工作年限(较短的,比如在二十年以下的)以及今后要加入工作的职工,需要严格的将个人账户做实。但是要把空账做清,对于国家来说,将会产生很大的财政负担。
崔新生:做实个人账户并不靠谱,这样的结果反而会引起一些贪污腐败的行为。因为这些资金本身是流动的,而且个人账户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是收入上的差距,时间差和资金进入流出差都是存在的,对做实个人账户来说都非常不利。
王丹青: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实际上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模式。具体来说,单位按职工工资的20%缴费进入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就是用年轻一代的缴费支付退休一代的养老金;参保人每月缴纳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多缴多得,以减轻“现收现付”的支付压力。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了严重的养老金缺口。我并不建议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如果那样,跟简单的个人定额储蓄有何区别?
话题四
“缩水”问题如何解决
按照现行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可转存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家债券,收益率普遍无法跑赢CPI。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同期年均通胀率却高达2.47%,以此推算基本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
在您看来,哪些渠道可以为养老金增值、融资所用?对于此前业界热议的“养老金入市”您又是怎么看的?
郑宇洁:国内养老金存在两种现象,一个是“躺在银行账户睡大觉”,面临贬值、缩水;另一个是被挪用,养老金亏空。可以适当放开养老金投资领域,除了银行储蓄、基金,也可以尝试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让“养老金入市”来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与其“被挪用”,不如加强监管,同时引入养老金保险等,降低“入市”风险。
王丹青:养老金首先要在保值的前提下,实现进一步增值。因而,对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国内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才会导致当下的状况。养老金理论上完全可以投资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进行合理的产业投资,但是需要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市场化的评价和运作手段。鉴于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暂时还是以风险控制为主,建议暂不入市。
崔新生 :我一直强调,国家将养老金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让其形成一条有序的产业链。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金的问题。当然,国家也可以就养老金问题发债,或者大力投资医疗保健产业,如今一些养老院等夕阳产业并非亏本,反而会有一定的盈利。只要保证养老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以渐进式的解决养老金问题。
左学金:如果需要“养老金入市”,那么养老金就需要由全国养老金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并且这个规模一定需要很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养老金的管理费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投资组合以及控股方的盈利,降低管理成本。
话题五
该靠什么养老
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中国14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开始下降,到2035年,65岁以上的人口约为2.94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但二三十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的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
从养老金“空账”曝光,到“延迟退休”、“以房养老”的争论,再到近日“延长养老金缴费年限”的方案,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和没有完善政策支持的现状,似乎都让养老陷入了重重困境。那么,在您看来,“延迟退休”、“以房养老”、“延长缴费”等方案中,哪些是较为靠谱的方式,是否存在实施困难?而真正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又是什么?
郑宇洁:养老问题对于发达国家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来看解决国内养老问题,较为靠谱、国家层面有倾向性的为“延长退休”。实施的困难在于,个人身体、意愿存在较大的分歧,而且“老的不下,新的难上”对青年就业、中年升迁也有一定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实、盘活养老金账户,完善养老金保障体系,加强资金账户的管理和监管。
王丹青:养老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和健全系统完善的国民养老体系。从国民福利角度而言,养老金应该是最基本的养老支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当下的各种提议必须分开来看,“延迟退休”、“延长缴费年限”都是保障政府能有更多资源支撑养老体系的手段,而“以房养老”则是国民利用个人资产自主提升养老待遇水平的手段,是个人行为和个人增量,必须和政府的国民福利提供划出清晰的界限,实际上应该不在政府主导的国民福利计划体系内。
崔新生:无论是延迟退休、以房养老,还是延长缴费,都是国家如今的“缓兵之计”,只能说这样的政策将养老金的亏空压力和责任丢给了群众。
延迟退休和延长缴费涉及到工作年限和工作职位的问题。对于公务员和官员来说,延长养老金缴纳年限,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一些劳动工作者来说,延长的那些年就会对其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而且到底该延长多少年?每年按怎样的标准缴纳?都是国家要思考的问题。
至于“以房养老”,涉及的问题也很多,房子的估值问题、未来房价走向、物价通胀问题,还有中国人的观念问题都说明“以房养老”不靠谱。
解决养老金的根本问题必须从机制改革入手,双轨制并轨是其中之一,还可以通过企业年金,以及根据收入缴纳养老金来解决分析。“多缴多得”,收入高的人获得较高的养老金,收入低的获得相应的养老金较低,这么划分也是相对公平的。
左学金:国家现在也提出要渐进式延长退休年纪,虽然这个方案提出后,有非常大的争议,但是国家可以通过鼓励的态度去执行这样的政策。比如说,国家鼓励晚退休,但是不拒绝职工早退休。晚退休的人,你退休后获益较多;相反,早退休的人,退休后获益就较少。
与此同时,将养老金与职工的缴费年限和收入挂钩的同时,也要将在职收入与退休后养老金收入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因为一些蓝领工人,他的收入甚至低于养老金收入,那么他必然不愿意延迟退休。除此之外,企业也要鼓励去雇佣老年的工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
【延伸阅读】
“自我养老”靠谱吗
“25岁工作,不交养老金,每月存500元,这样30年后,总计可得381203.44元,存5年定期可得利息90535.82元,分到每个月是1508.93元。再等5年拿自己存的退休金,每月就可以得3376.23元,而你的本金还是38万多元。咱养老再也不用麻烦国家啦!”近日,一篇有关“月存500靠自己养老”的帖子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养老金的关注。
不过,这种“自我养老方式”在专业人士看来“漏洞百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这种算法肯定是不科学、不合适的。”
“‘自我养老’的算法太单纯了。”常凯表示,因为利息并不是一个定数。变动中的利息很难保证“自我养老”中提到的退休后能拿到的钱数。
常凯认为,作为老百姓,用“自我养老”替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自我养老’中的这种算法不科学,无法保证退休后能收益那么多的钱。一旦风险出现的话,公民个人是毫无补救办法的。二是即使发生通货膨胀,社保基金有一定变化,但有一批专家在想办法让其能做到增值保值,怎样可以规避风险。这些都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总之,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性要比‘自我养老’的安全性高得多,所以社会养老保险与‘自我养老’不能简单进行类比。相对来说,个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还是更有保障。”
不过,常凯也指出,如果公民个人加入社保,自己再买一些商业养老保险,或者再存些钱,这种做法是可以提倡的。“政府的、个人的、包括有些企业年金,这样多渠道的保障可以共同来做,不冲突。所以养老模式不要走极端,可以多参照国外的养老模式。”
“自我养老”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这里面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常凯说:“网友为何会提出‘自我养老’?恐怕目前的问题就是这些人对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不信任、没信心。现在养老金存在缺口、延迟退休年龄等问题加在一起,促使人们想办法‘自救’。‘自我养老’的提出,给我们的警示是:如何进行养老制度的完善,如何提升老百姓对养老制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