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北京发布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研究报告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预计可在2049年初步建成。
这份报告是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2国智库论坛”上发布的,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中国智库首份关于丝路经济带的研究报告。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新经济大动脉
2013年,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该份报告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55%左右,拥有世界总人口的大约70%和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75%左右。这样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
报告认为,虽然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面临着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一些国际媒体与专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读,将共同利益的建设视为大国的势力争夺,将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视为“貌合神离”,但总体而言,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和反对。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可以包括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类事务的沟通、合作,绝不局限于某些领域,并且它是一项着眼长远、号召各国长期参与的全面规划。”报告发布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在会上表示。
报告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想通)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具体措施细化为十“共”,即政策沟通应包括理念共识、决策共商;道路联通应包括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贸易畅通应包括关税共同、规则共议;货币流通应包括汇率共浮、信息共享;民心相通应包括文化共存、价值共惠。
预计丝绸之路经济带2049年初步建成
该报告进一步给出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间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施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预计将在2049年初步建成。”
报告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战略动员期,2016年到2021年为战略规划期,2021年到2049年为战略施行期。在战略动员的基础上,由主要大国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开始厘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的各种标准,推动各领域标准的统一与施行范围的拓展。
“可设立政策协调小组、基础设施小组、能源与贸易小组、货币金融小组及文化多样性小组,共同制定机制协调与仲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政策、货币金融合作及文化交流与人力建设等方面的规则,争取到2021年能够搭成基本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报告建议。
报告还建议,在战略施行期,对内可设立官方理事会和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对外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亚开发银行及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不断推进和夯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础。
“该报告只是代表着中国部分智库学者的初步看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长期的国际沟通与民心交流,需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打造出各参与方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王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