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网泉州8月18日电(黄丹妮 蒋巍念)清晨的阳光唤醒树的枝桠,有着“千年记忆守护者”之称的吴金填如往常一般,踏着石砖来到月记窑里查看。5年前,他放下在上海小有名气的陶瓷工作室,告别子女成欢的家庭,孤身一人来到这座即将被推为工业用地的明清朝代的名窑-前安了家。
吴金填:这里的窑都破了,瓦片都漏雨了,全部都是泥土路,那些养牛的工棚都要倒了。就是一种责任,因为它延续了几百年制瓷的窑,中国很少,作为陶瓷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
吴金填口中的“窑”,是指俯卧德化县三班镇上400多年的月记窑。数百年来,多数古窑址或遭毁弃、或隐没于世,唯有月记窑,以柴为食、薪火相传,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瓷史,成为目前德化县保存完好、最为久远的龙窑,是德化古龙窑的活化石。然而,当最初的那份责任感褪去,家人的不解和创业的艰辛,一度让他产生放弃的念头。
吴金填: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人家当地农民都看不上的地方,你一个外来人怎么会待在这里。很多海外艺术家都在这里待不下去,所以偶尔我也会有过放弃的想法。因为来这里毕竟都是北京、上海各大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待了一段时间就要走了,最后还是只剩我一人。你也不知道未来要怎么发展、如何支撑这里,外面的诱惑和名利也太多。
回首这段挣扎的历程,吴金填感慨,如今挽留自己的不是古窑,而是爱陶的灵魂找到了故土。
吴金填:这种千百年的制瓷窑在全世界都很难找到,在这里,可以让我找到无穷无尽的力量,给我的艺术创作以生命力和创造力。平时大都是我一个人守在山里,这种孤独会让你清醒、反思我们与人和窑的关系,这时我们就得到了大爱,而非孤独。
然而,作为古代“海丝”重要物质载体的陶瓷,德化窑的柴烧文化虽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柴烧技术已基本上被现代工艺的手段所取代,如何使古龙窑和柴烧技艺完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下成为困扰当代陶艺家的一大课题。
吴金填:怎么保护窑?窑不会说话,烧窑的人都是当地传统的工艺人,我来就要改变它的生命,我希望它活起来。我现在在思考东方和西方窑的形式、烧窑的结构,借此带动很多创作者到这里烧,价值就完全不一样。
吴金填说,窑是陶瓷的母体,不能因为它与时代不相符就随意抛弃,而应该在发展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不是路,而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吴金填:陶瓷就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神者,就像西方传教士将哲学、科学传入中国一样,我们是将文化附属在陶瓷上传入西方。在改革开放初期时,陶瓷只是一个低廉的工艺品输至西方,但今天陶瓷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则完全不同,我们如何带着思考、审视面向未来,如何思考陶瓷这个文化名片。如何用东方精神赋予陶更多文化人文内涵。
基于此,吴金填借助400年前颇有影响的古窑址创办了“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陶瓷艺术家加盟,他们用现代的思想和眼光在“月记窑”进行创作,让月记窑在新时代发挥着新的光彩。
吴金填:从我的梦想来讲,我希望30年后这里能成为一个世界陶瓷艺术家的圣地。为什么?因为我有一个窑,一个伟大的母亲在这里,可以号召全世界失散的孩子回到这里。
当然,要推广这个有一定难度,需要时间的积淀,我们分为几部分走。一部分是经常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这里创造,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和火花;另一部分是真正建一个现代美术馆,每年做一个欧亚美术馆联盟;此外,我们想在山上建一个书院,让陶瓷艺术、东西方的哲学等内涵都可在这里感受。通过这几点的铺垫,加上时间的几点,我相信古窑会越来越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