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先民沿着海上丝绸路,遍布东亚和东南亚的各个地区,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妈祖佑护着家人,南音则承载着出海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人民网8月19日泉州电(林长生)白天连续作业,马不停蹄采访了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和灵山圣墓,走过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泉州洛阳桥,初步感受泉州这个“古佛国”的海洋文明后,晚上步行到泉州府文庙享受免费的南音表演,体验现场企业家“打赏”艺人的奇妙,心潮澎湃。
夜里的泉州街上,连摆摊和逛街的都显示出悠闲的景象。远处的文庙传来丝竹之声。循声走到古香古色的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意外发现,从台前到天井到大门外,都有一些人在欣赏南音。
南音号称“御前清曲”,在这里却是市井生活的一道风景。约莫五六十号人的观众中,没有看到什么穿着华服锦衣的人,倒是不乏穿着拖鞋翘着二郎腿的听众,非常惬意地逍遥自在着。
南音所用的琵琶原是外来的,如今已经是民乐的代表乐器。现场,到过世界各地表演的南音国家级传承人夏永西告诉记者,南音作为宫廷音乐和闽南文化及宗教文化等的融合,历史悠久。正是因为南音独特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和其文化内涵,让外国人喜欢得不得了。
台上,正在不疾不徐地唱着《陈三五娘》这出闽南最悠久的曲目,台下,是在台前幕后忙里忙外的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负责人林雨民。他表示,这样的演出每天进行,是公益性的,任何人可以免费来看,还有免费的茶水提供,这让人民网《行走新丝路》采访组一行感到有些意外。
当年,泉州人通过便利的海上交通,把乡音乡愁的载体——南音也带到了海外。也有一些世界各地的人,在泉州落地生根,成为喜欢南音的“泉州在地人”。
现场,有十几个南音表演者。一个表演南音片段的女孩告诉记者,她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来这里免费演出。
这里的演出是免费的,出于个人热爱和自觉的。当现场报出有人出300元“打赏”演出茶水费的声音时,记者心里忍不住一颤。南音乐府的团长解释说,每晚都会有企业家来看演出,有人会自愿地捐点钱,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会有几千元。
这一幕过后,记者与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泉州南音名角李白燕交流,她表示,南音并不曲高和寡,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泉州,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有很深的民众基础。
看到这样一群自愿传播民族文化的人,你从心里涌上的评价词语是:从容、喜乐、年轻。
【泉州南音名片】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泉州南音至今保持唐代琵琶用拨子和横抱姿势的遗制。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印证了南音的繁盛。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很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南音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