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闽南金三角”之称的漳州有个台商投资区,台商投资区有个角美镇,角美镇有一群明清古建筑群,它们历史久远、底蕴丰厚却各自为阵。进入漳州采访的前两天接触最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人和物都在传说中的漳州富人区——“角美镇”。角美镇中最为传奇的莫过于清末“天一总局”遗址和十三行创始人的故居。
在前往角美镇之前我一直好奇这家曾经赫赫有名的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到底会矗立在怎样的古建筑群里。在小村庄里经过几个来回拐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却发现这座神秘遗址保留在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农村民居中。
初见“天一总局”,实实在在被其气势所震撼——不仅雕栏画栋,而且还“洋范儿”十足。尽管历经沧桑,却风韵犹存。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还住着10多户郭氏后人。
人民网记者采访天一总局创始人后代郭伯龄先生。(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天一总局在100多年的历史世事变迁中因各种原因不断在发生改变,每当有专家或者媒体想要了解“天一总局”相关信息时,屋内住着的老人都不能清楚表达。住在漳州市区的郭伯龄老先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天一总局”,也为了抢救文物,自己翻阅历史文献,查遍各类资料,参与编写《漳州志》,用闲暇时间研究“天一总局”的前世今生。知道我们要来采访,原来在外地的他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赶回到角美镇,并事无巨细地讲述关于“天一总局”的各类故事。在漳州两次意外遇见,郭老先生还拉着我继续介绍“天一总局”的各类传奇。他说,“我所希望的是外人对‘天一总局’有最客观最科学的认识,而不是偏听,所以一定要多了解它的资料,才能真正的写好‘天一总局’”。
人民网记者采访十三行的后人潘世孟
无巧不成书,采访组另一位采访对象——广州十三行后人潘世孟也是角美镇人,而且和郭伯龄老先生是熟识。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为海丝文化后人的潘世孟和郭老先生一样,也在用自己的精力保留遗址、发扬文化。年过半百的潘世孟除了自己经营石化生意外,闲暇时间多用来研究潘氏家族文化。从其先祖十三行潘振承到现在潘厝村的潘氏后人都在潘世孟的研究范围内,修缮族谱、编辑潘厝宣传手册,积极参加潘厝村、十三行等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更难得的是,潘世孟还与另一外潘氏后代潘鑫璋一起出资1000万修复潘家古宅,潘振承的直系后代潘明辉则时常往返于厦门与漳州之间,全力投入该项目的执行中。
人们常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文化再灿烂也需要后人的传承和保护,我想角美镇之所以在漳州诸多海丝文化遗迹中熠熠生辉,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将祖先基业作为自己事业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