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漳州8月26日电(林长生)西方曾经把漳州陶瓷称为“汕头器”,后来,随着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的深入,专家还原出漳州等地盛产的陶瓷通过月港运到海外的故事,让人惊叹的是,漳州大量的陶瓷让起步较晚的欧洲没法与之竞争,最后只能走高端路线。
南胜窑的遗址,当时的烧造技术代表了明末清初漳州地区的水平。(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在经过文学大师林语堂故乡漳州平和县坂仔的路上,人民网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行走新丝路”采访组随专家来到山上。走过一路的杂草树丛,明清时的窑口,现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胜窑址”静静地躺在深山的一片荒草中,和蓝天白云及溪流相映成趣。
“福建青花瓷曾经让欧洲人热切追捧过。”漳州市博物馆李和安副馆长说,随着历史真面目的呈现,欧洲人大量购买的“汕头器”被证明是产于漳州的青花瓷。
位于平和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南胜窑址”。(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_
一个曾经美丽的误会让漳州陶瓷蜚声世界。研究海洋贸易文化的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告诉记者,“克拉克”原本是人们对葡萄牙船的统称,当年“海上霸王”荷兰劫持了葡萄牙的“凯瑟琳娜号”,把船上的陶瓷运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引起欧洲王室的喜爱,将它称之为“克拉克”瓷。
“从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劫持到的青花瓷后,欧洲人开始懂得中国的瓷器。”李金明说,原来只懂得使用木头做的器具的欧洲人死亡率很高,“欧洲人认为中国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漳窑展示馆的仿制青花瓷(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后来,欧洲对这类青花瓷追捧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而景德镇的官窑与民窑因为高岭土的纷争等因素,导致官窑生产中断80年。期间,荷兰走私者就直接到被成为“漳州河”的九龙江口来购买当地生产的陶瓷。漳州陶瓷也因此在欧洲打开销路和名气。
近年来打捞的龙海“白洋礁一号”沉船,发现了满载的漳州瓷器。有些船只也从汕头到澳门往马六甲海峡。像国家水下考古队从“南澳一号”古沉船打捞出10000多件瓷器中,有8000多件为漳州生产的所谓“克拉克瓷”。
漳窑展示馆仿制的四羊方尊(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李金明说,日本关东大学和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研究“汕头瓷”,最后出了本《漳州窑》,让漳州陶瓷的庐山真面目更多地为世人所了解。
欧洲人生产瓷器比中国大概迟了一个半世纪。李金明说,中国出口的比整个欧洲17世纪生产的陶瓷还多。荷兰人曾写过中国每年出口的瓷器达300万件,不久将充满整个欧洲。因为便宜陶瓷外贸渠道的打通,欧洲人没办法在竞争中生产生活用品,只能转向生产更高级的工艺品、艺术品。
南胜窑就是明末清初的漳州外销古陶瓷遗址,像这样的民窑遍及漳州漳浦、云霄、南靖、华安、诏安等地。漳窑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俊表示,陶瓷是漳州400年前的一大产业,明末时漳州诏安画家还到海外去学写意画,漳州青花瓷上的海水纹等就是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现。
“漳州民窑也有精品,有的还被故宫收藏了。”林俊说,不同于在南靖、华安烧的被称为“漳窑”,在平和烧的就是所谓的“克拉克”瓷,他正在用传统技艺仿制漳州的陶瓷,用水车的水动力日夜碓土,试图重振当年漳州“克拉克”瓷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