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奇姆肯特已是8日晚上十点,北京时间的中秋也已被翻成了昨日的挂历。我们“新丝路”报道团在哈萨克斯坦的行程却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第二站——奇姆肯特。
他乡见月明。一下飞机,那一轮亮晃晃的圆月就晃进了眼里。暖风徐徐,正如同地处南国的家乡秋时的夜晚。从阿斯塔纳到奇姆肯特,从北到南,真是像极了我从北京回家的路线。
走出机场简朴狭小的行李等候区,迎面而来的各种眼光却终于让已经出行两日的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身在异乡的陌生感。那些眼光是好奇的、上下打量的,或许是略带猜疑的。也有主动上前搭话者,提出帮忙搬运行李,被同行的记者拒绝了。离开阿斯塔纳时,导游提醒我们,奇姆肯特不同于阿斯塔纳,当地人对外来人不如首都城市那么友好,对于街头的搭讪要谨慎,行事要低调。
回想在阿斯塔纳的两日,在可汗沙特尔的商场、在街头,甚至在清真寺,都有当地人将我误认成本地人,直接用俄语或哈语问路。想来除了长相与当地哈族、朝鲜族人相像,在穿着打扮上也并无太大差异。
向南仅仅90分钟航班之遥的奇姆肯特却完全不同——至少在我们抵达机场到入住酒店的短短20分钟里,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之前导游介绍的印证。我见到的人大多衣着朴素,浅灰、白色、条纹衬衫……我们一行7人穿着各色的冲锋衣,在人群中很是扎眼。想起昨日自己在阿斯塔纳的商场看到各种国内常见的服装品牌时,还曾抱怨同行的一位记者过于小心,临行前建议我们这些爱美的姑娘挑最朴素的衣物穿。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
怎么打扮的事情是小,上网确是个实实在在的难题。对于报道团来说,准确快速地将前方的信息传递到后方是第一要务。上网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了稿件发布的速度。在阿斯塔纳,酒店、餐厅、咖啡……几乎能歇脚吃喝的地方就有无线网络。尽管速度不一定尽如人意,但好歹能联网让记者把稿件发送出去。
在入住这座名叫“阿斯塔纳”的酒店后的两个小时里,我们一直在和无线网络做斗争。诺大的酒店似乎只能容纳两台终端上网,一位记者的手机刚刚连上,另一位记者的笔记本电脑就被挤下了线。最后,我们7人只得围坐在信号较好的酒店饭厅,轮流使用两台笔记本电脑上网传稿。
此前读到奇姆肯特是哈萨克斯坦第三大重要城市,位列阿斯塔纳和阿拉木图之后。阿拉木图我还没有去到,但与阿斯塔纳相比,落差确实不小。
好在我在这座没有电梯的3星级酒店的饭厅写这篇手记的同时,酒店的服务员小姐还坚持守在饭厅一角以备我们要茶要水的不时之需。此时已是夜里2点。或许奇姆肯特人对外来人不像刻板印象中说的的那么不友善,或许奇姆肯特不屑于在这短短地20分钟里卖力讨好,要用明天的一整天来展现它的全貌。
又或许,我们还没真正到达奇姆肯特,因为我们还住在“阿斯塔纳”。(人民网丝路陆路一组报道团成员章斐然 2014年9月9日凌晨于奇姆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