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新加坡9月8日电 (记者 杨牧)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战略倡议,但是这一倡议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层面,中国需要及时推出务实的可操作方案,让周边国家看到和分享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顾清扬对记者表示。
7日,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采访报道组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话题,长期关注中国的顾清扬副教授在此与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共建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发展的共同需要”
“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倡议。”顾清扬教授开门见山,对中国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作出如是评价。
顾清扬认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需要。
“从自身角度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红利已逐渐消失。要寻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中国不能仅在本土配置资源,必须走出国门,从全球至少是区域层面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
“而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经济发展的瓶颈,缺乏增长动力。”顾清扬指出,“要走出困境,就需要新的增长引擎。”由于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中国可以成为新的‘发动机’”。
顾清扬认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把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周边国家。“发展经济学的多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先行。”
“过去几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本地区开展贸易和投资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顾清扬说,他们只是把全球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但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推动作用和需求作用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由此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顾清扬指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目前的高铁技术也非常先进。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可以首先从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做起,帮助周边国家突破长期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
“要打炮就要打响炮,应当口惠实至”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经验,不能停留在口头层面,要分享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成果。”顾清扬认为,中国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拿出更务实的行动方案,做到“口惠实至”。
对此,顾清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好比“市场供需关系”,中国不能仅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共建中还要充分了解周边国家的需求和困境。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合作方案。
顾清扬建议,中国政府可以在这些国家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搜集需求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与国内的省份和机构对接,找出中国能提供什么,“不要一厢情愿地做规划方案”。
顾清扬还建议在共建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作用。他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是民间商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应当是企业。“企业永远是市场上嗅觉最敏锐的群体。共建海上丝路,政府要做好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要遵循经济规律,让企业冲在前面。”
顾清扬说,“应该形成一种风格:要打炮就要打响炮。不提则以,一提就一定要成功。”
“共建海上丝路与新加坡发展理念相通”
“对于中国提出的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新加坡非常欢迎。”顾清扬指出,新加坡是外向型经济,她的成功与发展得益于与全世界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未来新加坡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共建海上丝路倡导和谐、发展与共赢,与新加坡的发展理念是相通的。”顾清扬说。
顾清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覆盖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和中东这个大经济环带,新加坡是战略要冲之地。在与其他国家经济一体化方面,新加坡一直做得很好。“如果中国这一大经济体能够牵头带动地区发展,新加坡参与其中,凭借已有的优势,新加坡将在经济整合中会获得更多好处。”
“同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利于缓解因领土争端引发的地区紧张局势,这是新加坡所乐见的。”顾清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