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下跌不只让房企感到焦灼不安,地方政府也是如坐针毡。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正不断将他们的焦虑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救市、托市的政策翻着花样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从广西南宁打响松绑限购的第一枪起,各地便陆续加入松绑限购潮中,仅留北上广深和三亚继续坚守。
继而,各种号召人们买房的奇招层出不穷。有的遮遮掩掩,通过放松户籍、变安家补贴为房补来变相救市;有的直入主题,靠“抢头条”呼吁人们进入楼市。
然而,楼市的冷静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份70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均出现同比环比双降的形势,但降幅收窄,与上个月的数据相比差别不大。
实际上,这个市场“变奏曲”正在弹响——挤出泡沫,让理性向这个市场集聚。
因此,地方政府提振楼市的决心再强,力度再大,昔日的“日光盘”景象几乎不会再次重现,楼市步入调整期的大趋势也不会因此改变。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都将楼市视为自己的“孩子”,护犊心切,对其百般“溺爱”,还会因为它的一时冷热就迫不及待地伸出行政之手。
当然,这个“孩子”也没让地方政府失望。靠着土地财政,地方的腰包鼓了,GDP升了;城市处处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用老北京话说,“倍儿有面儿”。
然而,由于罔顾市场需求,楼市在一些地方成了“坏孩子”,“空城”、“鬼城”的景象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更经常被外媒当做抹黑中国形象、唱空中国经济的靶子。
是时候让楼市这个“孩子”接受市场的检验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还将其界定为稚嫩期,岂非自欺欺人?楼市刚刚开始调整,正如这个“孩子”刚要迈出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地方政府何必要急着“护犊子”?不妨看看这个“孩子”如何自己拿主意,想办法,完成从未成年到成年的洗礼。
这个“孩子”可以上个大学——不断汲取市场的力量,丰富经验,建立长效机制;选个专业,或者换个专业——不适合这个市场的房企需要尽早转型;适当时候也可以娶妻生子——竞争力弱的企业可以接受收购和并购。
虽然这个“孩子”还有很多缺点,比如库存仍然较高,房价涨跌波动还比较频繁,市场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但是,一味“护犊子”,不但不能让这个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反而阻碍了楼市从高速增长,平稳过渡到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之路。往更长远处说,则是无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由此,地方政府还要逼着楼市“装嫩”吗? (徐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