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1日从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了解到,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首都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北京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面临形势十分严峻。
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当日下午3时开幕。根据会议公布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会2014年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北京市古村落存量稀少、人口流失、设施落后问题突出。北京市共有行政村3938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仅有5个,一些村落出现“空心化”,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农村发展缺少活力。
此外,古村落建筑风貌损坏也较为严重,一些新建建筑在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与传统风貌形式不相协调,破坏了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此外,古村落医疗、文化、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难以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调研提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规划跟不上、资金投入少、机制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完备。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亟须进行深入研究,并从制度、机制和措施上加以保障和推进。
调研建议,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维修经费,鼓励扶助村民“自保”,而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维修、使用、管理、开放、展示等方面履行相应的义务。若产权人无力承担修缮经费,可将产权转移村集体或由政府收购产权,垫资修缮乡土建筑,产权人享有居住权,并承担保护义务。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被列在2015年北京市政协履职的重点工作中。除此以外,在为期五天半的会议中,政协委员们还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医卫体制改革和生态环保等城市治理难题建言献策。(记者郭宇靖、王晓洁、闫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