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2015人民财经年会"聚焦"新常态" 读出了哪些涵义?

2015年01月24日19:24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月24日电(魏倩)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4%。面对中国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过去的一年,关于新常态已有诸多讨论和解读,从政府到个人都在主动适应。

    而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还有可能继续下调。那么未来将有什么变化?应如何适应?

    1月24日,在人民网主办的“2015人民财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以及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判断了未来经济的走势,探讨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一切要有新眼光

    魏建国表示,这个常态是中国在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心态,是一个重要新标志。

    他认为,就是要对所有的事件,包括全球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历史、科技都要有新眼光,采取合作、共赢、互利、包容、开放的措施。

    魏建国重点介绍了外国智库对中国新常态的讨论。比如,美国的智库一致评价认为,中国新常态在经济上可能是由原来的量转为质,经济的增长可能要走一条比德国更加精细的管理道路,更加注重质量。而新加坡、美国的智库则认为,新常态是中国未来在战略、地区、地缘政治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很重要的一个转变的里程点。

    中国在新常态下面,把内需,拉动消费作为首要任务,所以新加坡还认为中国可能会形成5~7亿的庞大中产阶级消费群。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财政收入变得比以往严峻

    高培勇说,导致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其实是两个因素,一是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另外是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换句话说,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交织才把中国拖入了新常态。

    面对此种,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本路径其实就是改革。只是这一轮改革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这样的改革,中国历史上没有参照性。从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也难以得到参照性。甚至理论界也难以提供比较系统的学理支撑和方法论的支持。所以,完全是一套新的改革路数。

    高培勇重点谈及了财税领域新常态。对未来财政收入有可能降至个位数,高培勇说,中国在两个特殊时期有超高财政收入。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势头,他同意用“常态”二字加以冠之,常说的过“紧日子”实际上是正常日子。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收入)底数在哪里?还得进一步看。所以,财政收入变得比以往严峻,这是将要面对的一种正常现实。

    以一般公共预算为例, 2013年、2014年各单位一个共同的现象:钱花不出去。为什么?因为规则变了,手里有经费,但是按照新的规则花不出去,意味着在新常态背景下必须有适应新常态的财政经费支出安排。

    所以适应新常态的财税改革是跨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涉及到所有方面的一种联动改革,并不是在财政税收领域当中可以操作的,而是涉及整个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深刻变革。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可期

    潘建成主要分析了如何从新常态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经济形势。

    最新公布的2014年宏观经济数据引发担忧。不过,潘建成表示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相当正常的数据。因为目前就业平稳,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也平稳,物价也是平稳。

    潘建成说,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收入和生活环境、民生的改善。如果这些方面都还不错,担心增长速度下降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来说,中国7.4%已经是高不可攀的一个速度。

    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觉得很压抑、有情绪。潘建成说他个人认为这背后有原因的。第一7.4%增长的背后是分化的。有些行业,比如钢铁、煤炭这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有些地区,比如说东北,包括山西、河北这样的地区,确实很困难。这种分化在当今信息传播又很快的情况下,一些特别困难的消息和情绪很容易传播。

    第二对于微观企业来说,压力也确实在加大。首先人力成本在刚性上升,但是PPI(工业品的出厂价格)连续34个月下跌。一边成本往上,一边价格往下,利润空间不断地挤压,所以能实现7.4%是大家铆足了劲,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此外就是心态问题。

    展望2015年,潘建成表示现在依然有很大的压力,叠加的压力。包括房地产市场回落,国际经济这样一个分化和不确定性在加剧,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等。

    不过潘建成是比较乐观的,从目前来看依然还是有比较充分支撑的力量。2015年保持平稳的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新开工项目目前比较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从消费来看,收入分配改革,包括工资的上涨,对2015年消费的促进作用也会加强。再加上区域政策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的实施,以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逐渐地形成。

    对于GDP考核,潘建成觉得“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到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民生的改善,民生有没有改善,对政府服务好不好,得让被服务的对象说了算。这个评价体系里面,需要增加这条。 

(责编:李彤、夏晓伦)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