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倒奶”事件,散户奶农是倒奶主角。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原奶年需求量在4000万吨左右,2014年散户奶农提供的原奶约400万吨,其市场占有率约10%。因此,此次“倒奶”,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给过剩事件。由于事关奶农生存,有关政府部门应主动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有效保护奶农利益。至于经济范畴之外的主义之争,口水多多,意义寥寥,“媚众”成分居多
河北、山东、河南、海南等地近期发生奶农倒奶事件,或作秀或无奈,一时成舆论焦点,经发酵,倒奶行为被解读为经济问题、信用问题、以及主义问题。
所谓经济问题,主要是从供需角度,讨论倒奶的原因;所谓主义问题,有媒体翻出旧政治课本里资本主义倒奶事件,讨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倒奶的区别”;至于信用问题,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月22日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观点,奶农倒奶“还跟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
这一轮围绕倒奶事件产生的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必须琢磨如下问题:鲜奶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倒奶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对奶农进行补贴能杜绝倒奶行为吗?“资本主义倒奶说”产生的原因?当下再提“资本主义倒奶说”是何原因?
分析完这些问题,差不多就搞清了“‘倒奶’与‘媚众’是怎样发生关系的”。
鲜奶行业发生了什么
“从去年8月份开始,鲜奶还没水贵呢。”
“没人要,就以0.5元/斤卖给养猪的。”
“有些奶农甚至每天倾倒牛奶1000多斤。”
这是鲜奶供给方——小型养牛场的情况,再看鲜奶需求方,“路边的鲜奶吧里,一公斤牛奶卖到18元,比起奶农现在0.5元的批发价,翻了整整36倍。鲜奶吧工作人员说,‘不降价,我们都不够,我们有自己的奶牛场’。”
第一,市场对鲜奶有需求,而且需求坚挺;第二,鲜奶需求方“有自己的奶牛场”。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光明乳业、伊利股份、新希望等投入亦可观。
再看一个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
进口奶源价格如何?爱尔兰最大的农业类网站Agriland报道,2014年全球牛奶的产量增加了4%-5%,而全球需求只增长了2%,供需失衡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兰国际奶粉价格从4.2万元/吨跌到2.1万元/吨。
乳企有自己的奶源,如果不够,还有价廉物美的进口奶源,那些小型养殖户还有多少话语权?
倒奶只是个别现象吗
从过去20年经验看,中国乳业每隔三四年就会出现一次奶源过剩,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杀牛、倒奶。
如果说2002年前后的倒奶事件已经被彻底忘记,2007年发生的戏剧性一幕应该还有印象:年初“卖牛倒奶”,年底“疯狂抢奶”。2008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爆发,2009年初又是一片倒奶声。今年又是这个周期界点,“2013年5月,乳企鲜奶收购价一直稳定在4.2元/公斤左右,从2013年5月开始,鲜奶价格逐月攀升,到2014年2月份部分地区超过了5元/公斤,同比上涨25%左右”,奶农养殖积极性大增,哪曾想,2014年下半年,鲜奶价格一路走低。
倒奶只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吗?肯定不是。远的不说,单说2009年前后的欧洲。法国奶农把430万升鲜奶倾倒在旅游胜地,荷兰奶农将12万升牛奶倒入农田,德国奶农在联邦政府门前大街上泼牛奶达千万升,比利时奶农把300万升牛奶灌入水田。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当倒奶行动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倾倒成本时,倒奶事件就会如期上演。
补贴能不能解决问题
“往小了说,这关系到中国牛奶行业从业者的生计问题,往大了说还关系到中国牛奶产业的未来发展以及食品安全、战略储备问题。政府应当积极介入。”这是治理倒奶事件的典型思维。
不仅中国人有这样的治理思维,欧美国家对奶农的补贴也是一个比一个积极。
欧盟前身欧共体自1962年就已经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在世贸谈判中,欧盟起初一直坚持执行农产品高补贴,受尽“穷国”责骂。2003年,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更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补贴政策,2007年,更是停止了对黄油和脱脂奶粉的出口补贴。
由于减少价格补贴加之气候干旱,2007年欧盟牛奶产量下降。欧盟决定,逐步取消牛奶生产配额制。2008年产量激增,价格急跌,因此出现了上文提及的奶农倒奶事件。
为平息奶农抗议浪潮,2009年起,欧盟又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奶农和乳制品发展的措施。欧盟调整乳制品政策后,美国政府也宣布,对“美国奶制品出口刺激项目”项下奶粉、黄油和奶酪等恢复出口补贴。
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背信弃义”,时任美国贸易代表的佐利克甚至辩解,“农业补贴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牵涉到美国内政的问题”。
不难看出,补贴政策对市场平稳运行有积极作用,从而避免“奶贱伤农”,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下,补贴政策容易招致别国指责。中国的轮胎、光伏原件的反倾销案件便是一例。
“主义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奶农倒奶,本是一个经济现象,但在全球化浪潮下,早已超出经济学理论范畴,欧美政客将其视为赢得选票的契机,而此次中国“倒奶”还衍生出主义之争的话题。
有媒体翻旧账,“旧的教科书说,奶农倒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典型表现,现在社会主义也发生了倒奶事件,该作何解释。”
话题很“刺激”,传播甚广。《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随后发表文章,《倒个牛奶,真的要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挂钩吗?》,“不同主义下的‘倒奶’已经没有多少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别”,“这一次,仍是市场经济之殇”。
其实,翻课本旧账的媒体不一定不知道“倒奶”是市场经济之殇。如果说特殊年代里,将欧美市场中的经济现象解读为主义问题,有“颂圣”之嫌,那么经过改革开放洗礼后,还拿冷战时期的“产物”思考当下,吸引读者,博取点击率,就有“媚众”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