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日电 (周素雅)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五大方面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指出,尽管去年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从长远看,提高我国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源利用率依旧迫在眉睫。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一号文件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对此,张晓山认为,粮食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我国目前粮食产量较为可观,但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仍旧不能放松,“粮食适度进口、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这是方针要求。
关于“2014年中国大米进口量较快增长是否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张晓山表示,去年我国大米进口较多并非因我国自身生产能力不足,而很大程度是因为农产品价格问题。他说:“进口粮食比国产粮食便宜,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出于对成本考虑选择了进口粮食,这是个经济效应问题。我国有粮食生产能力,但粮食生产成本较高,国内生产粮食处于价格劣势。从长远来看,提高我国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源利用率迫在眉睫,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力。”
张晓山表示,现代农业发展是个系统过程,就单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而言,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善灌溉水利条件、创新农业科技、使用良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更大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同时,全方面、全产业链地提供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规模经济。“1号文件也反应了这种精神。”张晓山说。
关于备受关注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张晓山建议,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根据资源自身状况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生产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农产品。其次,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让初级产品的生产者农民参与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成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也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靠财政补贴,而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O2O营销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从根本上刺激农村经济活力。
“同时,应该继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政策应该用到刀刃上,政策扶持资金应该产生效益。让更少人种更多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中降低单位农产品的劳动成本。”张晓山说,“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也才能有更高的积极性来从事农产品和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