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霍山县西诸佛庵镇,东侧紧邻安徽迎驾酒厂有一座“睡美人”——美人头枕西南山,脚抵东北脉,轻裹大地雾霭和衣酣睡。相传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霍山,就是她接驾献酒,汉武帝驾回,迎驾贡酒因此垂名天下,而这位绝色美女,却因龙颜一顾起相思,日夜相思不见君,愁思绵延,身化山脉。
从此憩卧于淠河之畔,流芳千古,真是——青山有幸化美女,武帝无意造绝景。
虽是民间故事传说,但这里却依旧保留了很多汉朝时期的遗迹。在这里,依然保留着迎驾厂、晾甲滩、小南岳、复览山、睡美人、留驾园等与汉武帝南巡有关的地名,它们像一部鲜活的史书,讲述着汉武帝当年御驾南巡的往事。
历史中的贡酒之名
迎驾酒成为贡酒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贡酒之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皋陶时代。
远古时代,人们把一切社会问题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都看成是上天的意志,于是就有了天人关系的探索与沟通。智者的行为变成了巫觋活动,进而产生了神秘玄奥的巫觋文化。
文献记载:夏之后,商代始,皖西地区必须向商王进贡占卜用神龟、祭祀用美酒、主持占卜祭祀活动的女巫。从这三点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皖西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达。
现在,在大别山区霍山县境内,依然可以找到这种文化现象的活化石(甲板龟、迎驾酒和从事迷信活动的大仙)。
那么,迎驾贡酒是怎么进入宫廷的呢?
汉王朝历文景之治,至汉武时代,国势强盛,天下太平。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庆祝全国一统,开始了封禅大巡狩。
据地方志记载,当年汉武帝平定淮南王刘安的谋反叛乱后,废淮南封地,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封刘庆为六安王。此次出巡,正是对六安王的震慑和安抚。
当年六安王刘庆在淠河岸边设迎驾广场,为汉武大帝举行盛大的迎驾盛典,一位绝世美女奉酒敬献驾前。武帝为美艳所惊,豪爽地饮下樽中琼浆,顿感神清气爽,遂询问刘庆:“此为何酒?”刘庆诚惶诚恐,据实奏告:“本土名品殷家公酒。”武帝酒酣兴起,御旨敕封“迎驾贡酒”。
至此,迎驾贡酒名正言顺,誉满天下。
国人的迎宾酒
2010年9月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并机播出的王牌栏目新闻联播前广告招标段中,迎驾贡酒广告开始亮相。
广告创意是通过时空穿越,表现迎驾的历史和迎宾待客之道。广告一开始,镜头从远切近,气势恢宏的汉宫出现在眼前。
“迎驾——”一记洪亮的男声响起,回荡在宫城的内外。第二个场景是随着渐远的回音,一群身着华丽汉服的美女,手捧迎驾美酒,仪态万方地从内宫中穿过。第三个场景是一道清代的宫门打开,一列宫中美女手捧迎驾美酒款款走来。第四个场景是一个身着晚礼服的美女手捧迎驾美酒,走进一个富丽堂皇的宴会大厅,为客人献上迎驾贡酒,男主人举杯欢迎宾客大驾光临。
片中,“迎驾——”的画外音和汉宫、捧酒美女把当年汉武帝南巡,美女献酒迎驾,到迎驾酒成为贡酒的历史呈现了出来,表现了迎驾贡酒的历史渊源。
从汉宫、清宫、现代宴会大厅,捧酒的美女一路走来,穿越时空,表现了“美酒迎驾,千年传承”的历史脉络和迎驾酒所彰显的“礼待天下,以客为尊”的传统待客之道。
迎驾人始终坚持“以民族文化树民族品牌”的信念,由“大驾光临,喝迎驾贡酒”、“迎驾酒,国人的迎宾酒”进一步聚焦到“中国迎驾,礼仪天下”,迎驾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深度交融。“正因为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坚持,迎驾贡酒已成为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历史名酒、中国人表达礼仪的文化名酒、国人迎宾待客的首选用酒。”倪永培说。
一直以来,迎驾酒业确立了新的品牌战略,着力将“迎驾”这一历经千年风雨的老字号发扬光大。通过品牌标识的规范、品牌文化的挖掘、品牌概念的传播,特别是从大量的品牌宣传和迎驾贡酒销售市场的全国化,使得迎驾的品牌和传说广为人知,迎驾也因此成为中国酒文化的一种现象,彰显着崇尚迎宾待客之道的中华酒文化。
“酒就是礼。”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这样解释酒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在他看来,“迎驾贡酒的这种文化诉求恰恰回归了白酒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