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影响最广泛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在中国传统年俗中,从农历腊月八日到正月十八日元宵节落灯,一些地方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日都算做“年节”。而从忙年、迎年,到过年、贺年的过程中,喝腊八粥、办年货、扫尘送灶、贴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逛庙会等繁复多样的节日民俗事项中,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守岁”了。
“春节已经走过了3000年历史,它的发展变迁与‘年’这个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与上古先民时间感受和时间意识有关。”民俗文化艺术专家、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介绍,古书《尔雅》上称,“年”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周代,意思是“农作物的丰收”。在甲骨文中,“年”这个字是人背着禾苗的象形字,指收成。在当时的农耕社会里,五谷丰登是最重要的大事,自然也是值得纪念和庆祝的节日。
谷物收获的季节是在金秋十月。因此,周人以夏历十月末十一月初作为年终岁首。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正式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叫“正旦”“元日”“元旦”等。
随着国际交流与西洋历法的引进,民国时期将农历过年即“春节”与公历“元旦”进行了明确区分,分别代表农历与公历中一年的第一天。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春节”的由来。在民间,由于大家都已经习惯将春节等同于岁首,并且将年末也包含在春节系列民俗活动中,所以,我们将上古开始的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都囊括在传统春节范围之内。
陈竟告诉记者,据史籍记载,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守岁”的传统,是从晋代开始出现的。守岁的意思是,全家人通宵不睡觉,熬夜迎新直到天明。
说到“守岁”的来历,有几个说法。有一种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年兽”是一种会伤害人的神怪,为了抵御和驱赶“年兽”,人们都在旧历年的最后一天团结一致地采取一些辟邪祈福活动。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守岁需要熬一整夜,身体病弱的人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守岁代表着身体强健,有着“祈求长命”“延年益寿”的内涵,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为老人、为父母祈寿的重要方式。
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岁火与灯烛”,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内的灯火烛光,在除夕夜通宵不灭。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这一表现有所不同。南方守岁以家族为主,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边守岁祈福;在北方,守岁则是以宗族为主,在祠堂门口空旷之地烧起煤炭、木柴火,人们从旺盛的火堆上跳过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气,祈求新年好运兴旺。
守岁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点灯照岁”,就是把蜡烛、灯笼点亮一直燃烧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间都要点亮蜡烛,甚至床下、缝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内装生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宝形石灰印子,以达到祛除“虚耗”、财源充实的愿望。
陈竟介绍,守岁在最初是一件纯粹和严肃的祭祀祖先、鬼神的宗教活动,带有庆祝农耕丰收和祈祷吉祥的意义。在唐宋元明清的延续中,又不断演变增加了娱乐活动的元素,例如搭起戏台子表演戏剧杂技等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守岁之日还戴着“傩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区,也有这种在室外戴着面具跳舞驱邪的风俗。在东南地区,人们熬夜守岁,为防止坐着打瞌睡,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也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造成了除夕守岁欢乐的最高潮。
到了现代,无论南方北方,守岁一般都是在吃年夜饭、看春晚节目、放鞭炮和打牌打麻将中度过,也有人会去寺庙撞钟烧头炷香,这是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传统活动了。以往这些繁复的民俗活动已经很难在城市看到了,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保留了一些,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展示。这一方面是传统社会中宗教色彩的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年俗活动的宣传不够,以及洋节盛行带来的冲击。
“但是人们在守岁中所祈祷的‘福禄寿喜财’幸福观从未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陈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