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长三角创新转型却添“新堵” 需警惕“产业空心化”

2015年05月11日07: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长三角创新转型却添“新堵” 需警惕“产业空心化”

  编者按 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依然将分析经济形势作为会议主要议题。会议指出,“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但“经济运行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同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

  事实上,一方面多地经济持续面临下滑压力,传统产业尤其是产能过剩产业持续低迷;另一方面,一些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已然处于新旧产业转换的阵痛期。在此期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各自呈现怎样的状态?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对此,《经济参考报》将推出东中西看经济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作为经济前沿阵地的长三角地区,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并没有想象中乐观。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困于经营成本上升、外部需求疲弱,颓势依旧。另一方面,珠三角等地频现制造型外企撤离,给长三角也敲响了警钟。依靠科技创新,成为长三角转型发展的新选择。然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机制不畅,人才流失严重,却给长三角的转型之路添了“新堵”。

  需求疲弱成本高企中小企业颓势难掩

  记者在长三角地区采访了解到,一季度制造业稳中趋升,但尚未完全企稳。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大型企业表现稳定,但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依然较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仍偏弱。

  位于浙江的安吉绿洲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业务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开年以来订单情况很不理想,主要是由于欧元对美元贬值太多。“近期,美元不断升值,我们和国外客户都用美元结算,所以客户报价普遍下降,让微利经营的贸易难度更大。”

  嘉兴耐奥富琳钨珍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相得说,就我们公司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订单较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以上,情况相当不乐观。主要原因一是人工上涨,二是欧洲等整体经济形势较差。对于下半年的情况,现在还不好说,但我们持比较不乐观的态度。

  而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调查对象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显示,3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49.6%,虽高于预期值49.3%,但仍处于荣枯线下方,且该数据为三个月来最低。针对中小企业的状况,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认为,内需疲软仍是主因,而出口订单则显示外需复苏仍不乐观。

  一些中小企业反映,一方面随着欧元、日元加快贬值,在国际市场上接单十分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成本压力仍然较大,尤为突出的是劳动力、资金、物流等成本较高,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外资撤离风险屡现

  需警惕“产业空心化”

  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给吸收外资也带来挑战,部分地区出现外资撤离现象。《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大规模的外资撤离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并不明显,但仍值得警惕,避免外资撤离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及就业压力等连锁反应。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美国、日本、东盟对华投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4年期间,美国对华投资同比减少20.6%,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投资减少23.8%,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同比下滑38.8%,欧盟28国对华投资同比下降5.3%。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来自汤森路透的调查显示,去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越南的总金额,达到历史新高的1280亿美元,超越我国同期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5.6亿美元。

  外资撤离现象仍在延续。今年以来,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数量与金额皆出现大幅下滑,大部分工厂都外迁至了东南亚地区。

  凯投宏观亚洲经济学家丹·马丁分析认为,这一轮外资撤离一方面同金融危机后的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有关,导致很多出口加工型外企撤离;另一方面,与我国经济中的一些深层结构因素有关,我国薪资显著增长,导致低端制造商来到东南亚寻求低成本制造地。

  对此,专家警示,需要高度重视制造型外企外迁带来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及就业压力。

  首先,在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的同时,我国的制造业尚未出现同步升级、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同步上升,或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制造业出现空心化。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我国并不是制造业严重过剩,而是中端制造业环节明显不足,必须通过加速提升产业转型以消除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

  其次,制造型外企外迁现象频现,或给国内就业带来压力。上海外服人力资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湘军认为,制造型外企退出导致我国生产性企业减少,给就业带来压力,且这部分劳动力很难被新增的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所吸纳。当前长三角地区等沿海制造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固然需要转型升级,但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宜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夜之间全部淘汰,不适合在沿海发展的企业可以考虑朝向中西部推进。

  经济学人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显示,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职工工资协商能力提升,未来6年全国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将维持在12%左右。报告预计,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在2019年分别达到越南劳动力成本的177%及印度的218%,意味着单凭劳动成本竞争力已不足以维持中国在全球的生产力优势。报告称,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需要更多依赖劳动生产效率和更加有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能力,中国需要迅速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深度调整期到来

  依靠创新繁荣实体

  当前,美国、德国、英国等均在调整创新战略,不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预示着依靠创新繁荣实体经济的深度调整期已到来。

  我国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氛围,针对科技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和保障措施。近期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就是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一规划充分体现了制造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长三角地区也掀起了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热潮。在上海,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中电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公司,“智能电网”专项工程实施项目——“高温超导电缆产业化项目”,发那科机器人技术中心,马瑞斯3D打印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智能装备产业陆续落户。按照“淘汰落后、减少低端、提升中端、引进高端”的工作思路,上海市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着力发展智能机器人、3D打印产业等新兴产业。

  浙江省提出的“四换”,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指明了依靠科技创新激发经济活力的方向。江苏省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发展路径的转变与持续的投入使长三角地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成效。国家科技部、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4》显示,基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五方面33个指标的研究分析,2014年上海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科技创新仍存“短板”

  亟须构筑国际优势

  记者从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目前,科技创新在政府和企业层面仍存在诸多“短板”,这无疑给科技创新转型添了“新堵”。

  在政府层面,一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解。科技创新宏观统筹弱,科技、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缺乏协同,倡导性政策多、操作性政策少,供给性政策多、需求性政策少,财政投入单一政策多、社会资源协同政策少,全社会创新效率不高。二是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比如,科技及产业化领域现行的市场机制还不够深入开放,不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传统要素驱动的观念和机制还未根本扭转,创新价值和人员价值难以通过要素价格体现。彩虹鱼海洋科技公司问卷调查表示,政府的决策过程没有从市场、企业、产业的角度出发,真正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促进和帮助的落地政策不多,或者可操作性不强。

  在企业层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强。部分民企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无法有效承接与吸收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二是科技创新多注重投资模式创新而非硬技术的创新。目前,科技创新国际化多注重于模式创新,而非新材料、高端制造等硬技术领域的创新。三是缺乏对接国际创新资源的平台与渠道。目前,部分民企表示在对接国际创新资源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对接渠道和服务平台,对国外市场的分析与了解程度不够,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四是人才流失问题。目前,外资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难以从国外引进所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调研显示,无论是中国创新型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认为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行成本是我国开展科技创新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高素质的科学家及科技创新团队缺乏将会成为未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针对自主创新力与消化吸收力不足,硬技术创新欠缺,体制束缚犹存与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专家建议,加强机制创新,整合资源,激发活力,构筑国际竞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责编:杨迪、乔雪峰)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