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6月27日电(记者张曦)眼下,天然冬虫夏草采挖季已进入末期。近两年来,随着产业需求与资源矛盾不断尖锐,“人工培育”潮流不断升温,逐渐成为冬虫夏草行业者新一轮竞逐之地。
青海是中国冬虫夏草最大产地,来自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的数据显示:1970-1979年,在青海,虫草量人均日采挖量为3000根;2000-2009年,人均日采挖量仅为150根。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曹晖介绍,过去20年,虫草分布聚集地海拔从平均3500米上升至4500米,每平方米草皮下虫草蕴藏量从30根减至1.5根。
愈加严格的环保制度和日渐紧迫的虫草资源,使从业者在天然虫草身上越来越难获得高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冬虫夏草人工培育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春江院士在此前举办的一个报告会上介绍,在中国湖北某地一座大型模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冬虫夏草培养基地内,已有冬虫夏草被批量培育成型。有关人士透露,其生长周期较天然虫草缩短一半。
记者了解到,在青海玉树、四川阿坝、康定等冬虫夏草分布区,近年来从事人工虫草培育的私人机构越来越多,并且均有培育成功的案例。除冬虫夏草原草外,利用菌丝发酵技术,在培养罐内生产冬虫夏草菌丝的各地药企更是多如雨后春笋。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记者发现不少由药厂企业、科研机构投资的冬虫夏草保护区正在筹建,保护区规模从几十亩到几万亩不等,而关于“冬虫夏草人工野外培育”是保护区内的重要实验内容。“谁能率先抢下优质的草山进行研究实验,谁就有可能引领市场。”青海一家生物制药厂代表说。
专家一致认为:虫草人工培育一定程度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危机,但人工虫草与天然虫草仍存差别,需国家出台冬虫夏草生产管理规范标准,使其合法、合理地进入市场。
“应尽快呼吁冬虫夏草国家标准出台,国家标准就好比尺子,有了它,冬虫夏草生产、检测、检验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冬虫夏草天然原草、人工培育原草、冬虫夏草菌丝体、菌粉间共同成分和差别就一目了然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健说。
专家认为,冬虫夏草天然资源十分宝贵,人工培育冬虫夏草是行业发展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放松对天然冬虫夏草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主任李玉玲建议,冬虫夏草采挖以社区管理为主,根据当年气象条件弹性延长或缩短采挖周期,以保护草山环境。
魏春江认为,冬虫夏草产区政府应加大招商力度,发展冬虫夏草工厂化产业,科学间歇性采挖,不但可以保护匮乏资源,还可以阻挡草原生态进一步恶化。随着未来人工冬虫夏草培育不断取得突破,资源地采挖虫草的牧民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采挖牧民转向产业工人转变。
“虫草产地的农牧民还可适当开发当地冬虫夏草以外的中藏药资源,增加收入渠道,以平衡冬虫夏草资源与农牧民利益。”李玉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