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举债38451.4亿元,当年亏损1571.1亿元,比2013年增加910.1亿元。
四省收费公路亏百亿以上
该《公报》是继2013年后第二次公布,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介绍,截至目前,除西藏、海南两省区无收费公路外,其他29个省、区、市相继公布了本省份的收费公路统计公报。
记者梳理发现,只有上海、广东、浙江、安徽四地收费公路实现了盈余,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公路亏损,经营性公路盈余。
有四省的收费公路收支缺口达超百亿元,陕西省收费公路去年收支缺口最大,为372.85亿元。
收费公路债务居高不下
《公报》显示,随着新建收费公路里程和累计建设投资总额增加,以及建设成本不断攀升,我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仍居高不下,2014年达38451.4亿元。
究其原因,交通运输部运输局副局长王太介绍,从2011年到2014年正是我国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的时期,另外,建设成本上涨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王太举例说,以他们批复的四车道高速公路建设造价来看,几乎每3到4年增加1000万元。
收费公路总体收不抵支
《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3916亿元,支出5487.1亿元,亏损1571.1亿元,比2013年的661亿元增加910.1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王太分析称,收支缺口扩大主要因为收费公路已进入还债高峰期。前几年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现在也到了本金和利息一起偿还的高峰期。记者梳理29个省区市的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发现,过半地区开始还本付息。
王太表示,收费公路债务是可控的,待大规模建设高峰过去,路网处于稳定完善,每年增加的债务也会随之降低,通行费收入会随着交通量增长而增加,收费公路的偿债能力将不断增强。
为解决收费公路债务以及收支不平衡问题,交通运输部研究提出构建“两个公路体系”的总体思路。未来调整的方向是控制收费公路的规模,直至将收费公路比例压缩到3%左右。全国16万公里收费公路,预计将有10万公里转为非收费公路,6万公里为收费高速公路。
■ 热点
交通运输部发布《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和《公报》解读。此前,各地相继公布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曾引发质疑。为此,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参与《收费公路统计报表制度》设计和《公报》解读起草的专家王燕弓,得到交通运输部对广东省统计数据“闹乌龙”的独家回应。
广东统计数据“闹乌龙”
只因缺个小数点
Q1 广东省的公报前后两次公布数据不一,引来网友质疑。全国的公报在汇总编制前,是否关注到这个问题,是否会重点核对复查这些地区的数据?
全国统计公报数据来自更正后
王燕弓:广东省大部分收费公路是经营性的,其统计数据填报主体是经营企业,由地方逐级汇总上报。在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汇总全省数据时,发现经营性高速公路年运营管理支出汇总数比去年有较大幅增长,曾向上报单位核实,在对方确认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于6月12日发布统计公报。
交通运输部在汇总编制全国统计公报时,对各地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广东省运营管理支出异常,要求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核实并作出说明。广东省厅从数据源头复核,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佛山广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名下的“广明高速公路西樵至更楼段”填报数据有误,填报人员将3308.44万元的运营管理支出,误填为330844万元。为此,广东省对收费公路统计数据及时更正,并重新上报发布。本次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中,使用的是最新统计汇总结果。
Q2 去年公报显示全国高速路公路负债,今年负债更甚,有人认为是国内收费公路网密集,收费期长所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建设高峰+成本上涨致债务增多
王燕弓:新增债务余额主要是新建高速公路带来的。去年公报时提到,2010年,收费公路收支基本平衡,但从2011年起缺口逐步扩大,2011年至2014年,4年增加的收费高速公路里程占全部收费高速公路总里程的31.1%,投资占累计建设投资总额的45.5%,债务余额占债务总余额的45.6%。就是说这四年确实是一个建设高峰,在完成这么多高速公路建设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债务。另,建设成本上涨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公众对公路有需求,政府投资无法满足建设,需向银行借贷。在成本巨大及借贷压力下,公路收费基本上只能满足贷款利息。公众对背后情况并不知情,难以判断。此外,收费标准基本维持在十几年前水平,通行费收入无法完全满足支出,需举借新债务弥补,也是债务规模扩大的原因。
Q3 公报显示,收费公路运营费高于维护费,之前也有媒体报道,高速公路企业员工薪酬高,用人费用在公报里是纳入运营费的,这是否意味着高速路企业存在高薪高福利人员编制多的现象?
“运营管理支出”今年进一步细化
王燕弓:首先,运营管理费用高跟所含科目多有很大关系,运营管理费不只是人员费用,它包括信息工程费、收费设施设备维护费、人员工资保险、上缴社会统筹等11项费用。拿隧道来讲,电费的支出是很大一块,如果还有通风,用电量是非常大的。
今年,我们准备根据公众意见对收费公路统计制度进行修订,在组织2015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时执行。初步考虑将“运营管理支出”作进一步拆分细化,如将信息工程、设施维护、人员费用等统计项目单列。
至于高速公路企业员工高薪,我们也做过调查,人员工资完全符合当地标准,尽管人员工资水平较低,但因人多,总的费用就会高。将来通过ETC联网和大规模推广,一些人工车道改造为ETC车道,人员费用也会逐步下降。
■ 社论:收费公路亏在哪,要让公众看得清
收费公路多达上千亿的亏损数额,难逃“糊涂账”的质疑,有关部门必须给出明细账本,才能令公众信服。
昨日,交通运输部公布2014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公报指出,2014年度,全国收费公路收支平衡结果为负1571.1亿元,除去政策性减免车辆通行费473.7亿元,实际亏损超1000亿元。对比起“2013年亏损661亿元”的账单,仅仅过了一年亏损数额就翻番,这让舆论捉摸不透。
就在不久前媒体还披露,一季报显示,18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一季度平均销售毛利率为58.19%,超过银行和房地产的48.75%和34.37%,平均暴利程度居各行业之首。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如此暴利,收费公路却巨额亏损,让人生疑。再加上前些年审计署对18个省份高速公路收费的专项审计报告显示的,其普遍存在高额福利、超编严重等问题,公众难免对此亏损数据缺乏信任。
去年针对公众对巨额亏损的质疑,交通部门称,高速公路“近9成收入用于还债”。这次亏损加速,收入被用于还债自然又是“主因”。尽管跟2013年的相关“财务报表”中高达支出总额27%的日常运营管理费比,今年降到9.7%释放出积极信号,可多达上千亿元的亏损数额,仍难逃脱“粗线条”“糊涂账”的质疑。
值得追问的是,全国层面的收费公路建设投资支出、其收入支出等数据,到底是怎样核算出来的,是由省市或相关公路经营公司自行报告的呢,还是经过相关审计确认的?广东省交通运输部门2014年收费公路“由亏转盈”,前后相差32.7亿元的“乌龙”,就让公众对这“大数据”疑窦更甚。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回应“夸大亏损”时曾说,政府还贷公路债务余额与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基本一致。就算如此,收费公路收入开支是否合规合理,有没有做到专款专用,也亟须追溯。实质上,之前相关审计报告揭示的有些高速公路企业挪用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建楼堂馆所,或投资理财等,就说明了问题。
当然,收费公路连续亏损,也跟“统贷统还”模式下高速公路“超前”建设的局面有关。而要解决这一死结,两个公路体系当尽早形成:普通公路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高速公路通过收费方式,由用路者支付,提供效率服务。同时努力做到每一条收费公路附近或平行走向上有一条以上可供选择的非收费公路。而这也是交通运输部改革的基本思路。
另一方面,资料显示,A股市场的高速公路公司多数在1996至2000年期间上市,迄今已有10多个年头,日进斗金,赚得盆满钵满。从分红角度来讲,高速公路股息率也是最高的,可以说是A股分红最慷慨的板块。一方面是收费公路普遍亏损,一方面是相关上市公司给股东慷慨分红,这不合理。或许应该考虑,路桥板块上市公司相关资产或置换,或重组,或直接退市,就像一些公交上市公司那样,回归公共属性。
收费公路又巨亏,路桥公司却狂赚,这种对比,必然把舆论引向对个中落差的质疑。基于此,必须对收费公路盈亏进行全面审计,有关部门也应给出更客观、真实、详细的收支数据;在此之外,也必须理顺高速公路收费制度与回馈机制,避免不合理运营管理与寻租对亏损数额的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