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7月26日电(记者叶含勇、王宇)因地制宜的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让农民真正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四川成都刚刚落幕的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近200名农业专家对四川农业改革的“实验”成果纷纷“点赞”。
从传统耕作走向现代经营,天府农业是如何实现“转身”的?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农业户籍人口人均耕地0.93亩,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人口弱质化、农业生产非粮化、农业服务空心化等矛盾凸显,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成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难以回避的现实难题。
四川成都崇州市是此次现场会的考察点。过去,当地大力引进工商资本下乡种粮。有的种花木,有的开酒店,也有踏实种粮的,但因为田块细碎,生产成本高,中途亏本倒闭的不在少数。
让崇州市农村发展局党组成员刘波最难忘的是,2009年,一家外来企业毁约退田,但3000多亩地农民根本不想收,而是找政府要租金。“我们被迫把退田变成三五百亩大小的几个连片区域,请人种地并提供配套服务,以免土地撂荒并向农民支付地租。”
没想到,这个“急就章”竟逼出了现实管用、互惠共赢的农业共营制。
在农业共营制下,当地整合省市加快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资源,集中连片规划、集群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同时,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专业种田,并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获取“耕、种、管、收、卖”一站式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
在崇州市桤泉镇千丰土地股份合作社,除了每年每亩500元保底外,社员们还要与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分享每季种粮食利润,分成比例为3:1:6。今年初,为了确保长期发展,分成比例变成了3:2:5。
“合作社多提取10%的公积金和公益金,我少拿10%利润,但为了继续留任,实现合作社更长远发展,还是值得的。”职业经理人魏涛说。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考察后认为,这一模式既是适度规模经营,又解决了农业人才短板,并动员起最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也认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最关键是要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
崇州的探索,只是四川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农村改革突破口、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省份,四川正全面开展确权登记,并采取租赁、转包、托管、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经营、企业租赁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共营、“大园区+小农场”、“农户+合作社+专业机构”托管经营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
同时,四川各地还积极探索形成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分季共享、返租倒包、二次返利、互为股东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有效组织千家万户对接大市场,让农民从适度规模经营中更多受益。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川西坝子适度规模经营做得很不错,各地因地制宜,有租赁,有入股,有托管,经营主体有家庭农场、合作社,也有企业,形式多样,抓住了转方式的主线。”
四川省承包地流转面积已达1547.2万亩,占总面积的26.5%。与2012年相比,四川已发展经营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3万户,增长46.8%;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5.2万个,增长91.9%;农业龙头企业8703户,增加840户;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已达1.8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