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增长压力和潜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以往积累的不少问题和矛盾集中显现。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取得了7%的增长。纵向比较,7%的经济增速不是低速,而属于“中高速”;从基数变大的经济总量看,按增速7%进行测算,今年经济增量比去年7.4%产生的增量还要多。横向比较,中国经济增速超过全球主要经济体,仅次于发展程度较低、经济体量较小的印度;去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高达25.8%,居世界各国之首,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最近股市异常波动、人民币汇率一度意外大幅下跌、有的工业相关经济指标低于预期,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们要正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但也要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红利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分别是新人口红利、新产业红利、创新创业红利、改革开放红利。
新人口红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出现绝对下降,存在中国数十年的数字型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方面的红利即将消失殆尽。随着教育、科技的持续投入,劳动者素质的增加,将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即人才红利,提升人口劳动效率,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劳动效率提升的过程,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边缘革命”,如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发展,都极大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和企业劳动效率。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新人口红利将不断积聚,大幅提升中国的劳动效率,从而有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产业红利。新中国从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独立的、有庞大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准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国新产业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更多地转向创新驱动发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今年上半年,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都取得超过50%的增速,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也有近40%的增速。中国新兴产业仍将持续快速壮大,文化服务业、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都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产业红利。
创新创业红利。中国拥有13亿人口形成的消费市场,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创业潜力。今年以来政府全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了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不同于以往创业企业集中于传统产业,这些新企业大多从事金融、信息、健康、旅游等服务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创新意识,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这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创业红利。
改革开放红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在改革方面,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深入实施行政体制改革;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开放方面,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政府积极实现自贸区扩围扩容,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启动运行,跨国设施联通、贸易便利化、多边金融合作加快推进。这些举措不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激发企业和投资者积极性,为激发经济活力提供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具有巨大潜在红利,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完全有能力和条件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都是没有道理的。总之,必须理性地认识看待中国经济增长和短期波动,深入地把握未来经济增长的红利,始终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