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经济·科技
人民网>>经济·科技>>正文

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企走向海外警惕六重陷阱

2015年10月18日08: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企走向海外警惕六重陷阱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不断壮大,并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市场:劳务输出,并购企业,建设工程……其中,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联想拿下IBM笔记本的跨国并购事件,震撼世界市场,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胆略。

  在过去2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国企“走出去”成果丰硕,收获很多。但坦率地说,失败也着实不少,一些企业交出不菲的学费,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收益与陷阱同行”。

  综观过去十多年国企“走出去”的诸多案例,有些问题源于异国他乡的不可抗力,但有些则是自身的疏忽、误判乃至蛮干。世界千姿百态,各国国情不一,同样的投资攻略,在一国较合适,在另一国则颇为不妥,决策稍有不慎,血本无归。下述6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许值得我们的国企警醒与反思:

  问题一:政局突然变化,合同化泡影

  东南亚某国,因种种原因与西方关系不佳,中国则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在该国招商引资政策激励下,A国企获得水电开发的巨额合同。这一工程既可提供巨额电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可出口电力,换取大量外汇,可谓一举多得。

  但料想不到的是,该国政局突然变化,中国承建的工程成为攻击目标。在各方压力下,政府随即要求工程取消。中国企业为此蒙受巨额损失。类似情况还发生在亚非拉多个国家。

  问题二:超低报价拿单,巨额损失担

  在波兰,B国企2009年中标4.72亿美元的高速公路项目。这个价格实际不到波兰政府预算的一半,市场惊诧不已,近20家竞争对手一度指控中国公司“低价倾销”。而B国企自有考虑,一则对其建设能力有自信,认为可以有效压缩成本;二则着眼长远,意欲先打开波兰市场,然后在欧洲拓展。

  为按期完工,B国企成本加大,损失滚雪球上升。因资金不到位一度拖欠当地分包商费用,导致后者抗议。最后,B国企黯然退出波兰市场,并面临巨额赔偿诉讼。殃及池鱼,多个中波投资项目被搁置。

  问题三:视环保如儿戏,花钱买教训

  还是以B国企为例,波兰工程项目开支不断增大,也同其在环保问题上的疏忽有关。在公司施工路段,有多种珍稀两栖动物。B国企施工后才发现,根据合同,项目必须增加多座桥梁,这意味着费用将大大超支。施工期间,甚至要停工两周,将珍稀蛙类转移到安全地带。

  B国企在环保问题上还是颇有建树的,但由于经验不足造成成本攀升。有些国企延续国内做法,视环保如儿戏,埋下诸多隐患。

  问题四:入乡不问禁,麻烦难撇清

  在沙特,C国企2009年揽得一大型工程——100多亿人民币的铁路项目,这是沙特首条轻轨,得到了中沙两国高层的支持。建设工期22个月,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却由于不了解当地风俗带来了麻烦。

  在沙特,该工程很多区域禁止非穆斯林进入。C国企不得不更改原先计划,在国内招聘穆斯林工人赴中东。为按期完成项目,C国企还不得不租用当地设备,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攀升。2010年,C国企宣布,该工程预计亏损将达到41.53亿元,占该公司2009年总利润的三分之二。

  问题五:忽视工会作用,黯然出局了

  在韩国,D国企2004年花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第五大车企双龙公司的48.92%的股权,此后D国企又多次增资扩股,从而成为双龙最大股东。为扭转双龙亏损的状况,D国企一度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希望裁减冗员,但此举遭到工会强烈反对,甚至导致双方冲突不断。最终,D国企不得不退出双龙,5亿美元投资打了水漂。一个甜蜜的开始,却转为苦涩的结局。

  问题六:拍脑袋拿项目,当了冤大头

  澳大利亚,矿业大国,引众多中企纷至沓来。2008年,E国企出价约14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矿业公司98.52%的股权。如此大手笔,赢得掌声一片。但3年后,E国企的澳洲开发陷入困境,当初的大胆并购被证明是拍脑袋决策。

  分析原因,当初并购时,E国企认为储藏以赤铁矿、红矿居多,但开发后才发现很多是更次的磁铁矿,提炼成本增加,收益自然下降,而且没有可掌控的铁路和港口,矿物运不出去。大宗商品价格有周期,在巅峰时头脑发热高价拿矿,价格暴跌后,投资大幅缩水,到最后成了冤大头。类似教训,在非洲、拉美也屡见不鲜。

  由以上种种可见,海外投资陷阱重重。但也有很多国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成就斐然。比如,中石油在秘鲁等地的投资并购,让人刮目相看;三峡电力在非洲的水电工程收获颇多赞誉;中海油在遭遇尤尼科挫折后,2012年以151亿美元拿下了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即使是前述的C国企,在沙特的轻轨工程以高质量、短工期赢得了沙特上下的高度评价,为后续承接其他工程创造了条件。

  世界很大,中国企业优势明显,自当大有可为;世界也很复杂,中国企业不能光凭胆大,更须谨慎、未雨绸缪。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势必有更多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希望更多国企在“一带一路”过程中,走得更稳健。

  (作者为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

(责编:杨曦、杨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